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担好文化使命 建设文旅强省
何效祖 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
2023年09月11日
字数:4,623
版次:09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充盈着中华文化独特气韵的光辉文献,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指南,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甘肃文旅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我学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立足本职工作,我认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各界特别是文旅战线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高扬思想旗帜,增强文化自觉,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担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更有创新力、融合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强省。
  一、挖掘甘肃文化,阐释好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领会好“两个结合”的“最大法宝”意义
  (一)追根溯源,阐释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因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甘肃素有“河岳根源、羲轩桑梓”之称,自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生发地、传承地,必然蕴含了塑造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因素。当前,我们要深入挖掘甘肃厚重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组织专家学者全面深入、形象生动地阐释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推动全省人民立足甘肃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从而为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增添不可或缺的甘肃力量,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取之不尽的陇原营养。比如,通过追溯甘肃自大地湾文化以来8000年不间断的文化史,通过研究魏晋南北朝中华文脉凋零之际,甘肃河西“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陈寅恪语)的传承史,宣扬中华文明的连续性;通过研究马家窑文化的世界最美彩陶,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中国最早铜刀,敦煌莫高窟这座人类艺术史上的顶级殿堂,以及周秦先祖从甘肃出发、艰苦卓绝、奠基华夏的创业史,汉唐盛世凿空河西、经营丝路、放眼世界的光辉史,宣扬中华文明的创新性;通过研究“百代皆行秦政法”的成因、特点以及秦统一文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认识河西走廊在汉唐等大一统王朝的战略地位,探究元代经“凉州会盟”统一西藏、清朝立足甘肃收复新疆的历史抉择,认识长城文化对甘肃人的钢铁长城品格、保家卫国精神的塑造,宣扬中华文明的统一性;通过研究甘肃自远古以来兼容农耕与游牧两种文明于一炉,荟萃中原与草原文化于一体,沟通东西南北文化合流等特质,宣扬中华文明的包容性;通过研究“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传承弘扬崆峒山道源文化、多民族团结文化,宣扬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二)以史鉴今,践行“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时代,文旅系统要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奋勇向前。基于对中华文明特性甘肃要素的挖掘,我们须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文旅系统要全面践行“两个结合”这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特别要加强对“第二个结合”的学习领会,推动拥有8000年文化史、5000年文明史的甘肃优秀传统文化参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创新完善中国叙事体系。立足甘肃文化土壤,拉长历史纵深,通过探究“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共同富裕目标”“民族团结”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小康之家”“大同社会”“天下为公”“民为邦本”“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等中国历代治国理政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关系,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相互成就的哲学渊源、历史必然,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从而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根基,打开创新空间,巩固文化主体性,努力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增添甘肃分量、贡献甘肃力量。
  (三)高举旗帜,凝聚发展合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加强文化和旅游系统党的建设,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努力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文旅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守文化阵地,传递文化正能量,始终保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状态,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要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深入挖掘甘肃厚重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加大文物考古、非遗传承等工作,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梳理好甘肃文化谱系,打造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周秦先祖发祥地、汉唐丝路、五凉文化、“两点一存”红色文化等具有高辨识度的甘肃文化“名片”,构建我省对内、对外文化传播符号体系。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润民,依托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和革命旧址、文物、景区等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全省文化事业各领域、文旅产业全过程,贯穿到文艺、书画等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环节,进而转化为人民守正创新、固本培元的精神纽带和思想共识。
  二、创新甘肃文化,突出“八个一”,赓续中华文脉,繁荣文化事业
  (一)办好一年一度的公祭伏羲大典,让中华文化历史根脉延起来。高质量办好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打造华夏文明寻根访祖文化标识。以大典为引领,对伏羲、大禹、大地湾、南佐、马家窑、齐家等史前文化和周文化、秦文化等进行系统研究和价值阐释,为讲好甘肃故事、延续历史文脉、揭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提供清晰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
  (二)拓展一部《河西走廊》的文化效应,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起来。《河西走廊》宣传片富有经典意义和文化张力,我们要籍此点燃甘肃文化自信、付诸文化强省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河西走廊,加快敦煌研究院“典范”和“高地”建设,擦亮“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金色名片,不断提升敦煌文化国际影响力。开展以五凉、吐谷浑、吐蕃、西夏遗存考古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研究。依托河西走廊,打造丝绸之路黄金段文化旅游示范带、长城文化旅游示范带、红色文化旅游示范带。
  (三)守好一部《四库全书》,让经典文献从历史中走出来。加强对文溯阁《四库全书》保护研究和利用,推进仿真影印出版发行和常态化旅游开发。将古籍保护有效纳入文物保护范畴,做好《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工作,编纂出版《甘肃省古籍普查报告》,启动《中华古籍总目·甘肃卷》编纂工作,推动藏在图书馆里、写在古籍里的历史文化面向大众、服务群众。
  (四)编好一本《读者》杂志,让广大读者心灵亮起来。推进“读者·中国阅读行动”,打造甘肃阅读名片。支持建设“读者小站”“读者乡村文化驿站”等特色小微阅读空间。持续开展“陇韵书香节”“陇原书香·阅读月”“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文化下乡”等活动,用好“甘肃飞阅”“陇上飞阅”APP等数字化阅读平台,线上线下打造书香陇原。
  (五)演好一台《丝路花雨》,让古老艺术与现代舞台互动起来。推动《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精品剧目实现常态化驻场演出和走出去演出。整合敦煌研究院等研创团队,借力国内一流团队,充分利用敦煌壁画、文献、典籍研究成果,将文化保护传承与艺术创新融为一体,创编更多题材的文艺精品。
  (六)扶持一县一文艺院团,让文艺的基层土壤肥沃起来。尽快消除现有14个市、县(区)没有文艺院团的空白,实现省市县三级文艺院团全覆盖。对富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且濒临消亡的剧种和民营剧团,给予适当的演出补助。广泛开展“春绿陇原”“群星艺术大赛”“‘大地欢歌’乡村文化活动年”等群众性文艺活动,有效促进全省文艺创作扎根基层、百花齐放。
  (七)争取每届“五个一工程奖”甘肃至少获得一个,让陇原文艺兴起来。深入实施陇原文艺高峰攀登工程和精品剧目采风创作“火种”工程,集中力量打造音乐剧《米薇的敦煌》、舞剧《飞将军李广》、陇剧《大河东流》等一批精品剧目。创作推出一批弘扬传统文化、彰显地域特色、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小型剧目,全力冲刺“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国家大奖。
  (八)办好一年一届的敦煌文博会,让中西方文化交流实起来。抢抓“一带一路”最大机遇,打造永不落幕的敦煌文博会。将敦煌文博会打造成为展示丝路沿线优秀文化艺术成果的大平台,招商引资、经贸洽谈的大舞台。通过高峰会议、敦煌论坛、“一带一路”专题论坛、机制性对话等,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三、借力甘肃文化,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全面促进文旅富民
  (一)落实全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精神,追求更高发展目标。立足我省久远厚重的历史人文资源和丰富多元的自然景观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更高的目标定位谋求更大的发展愿景。把甘肃建成探奇览胜、纵情山水的文旅高地。围绕特色自然景观形成一批经典旅游线路,大力发展山水游、黄河游、草原游、沙漠游、峡谷游、湿地游、冰川游,重点建设祁连山风景道、六盘山风景道、黄土高原风景道、香格里拉风景道以及黄河风情线,打造领略秀美山川、美丽河湖的自然之旅。把甘肃建成寻根问脉、熏陶情操的文旅圣地。推动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感悟华夏文明历史文脉、追慕圣哲先贤的文化之旅,追忆革命历程、砥砺初心使命的红色之旅。有条件的4A级以上景区可根据自身文化的特色特点,推出一批旅游演艺精品项目。把甘肃建成身心放松、流连忘返的文旅福地。将宜人的气候、秀美的景色、清幽的环境、优质的康养结合起来,打造近悦远来、养眼养身养心的休闲之旅,形成常来如意甘肃、乐享美好旅程的综合效应。
  (二)树立全域推进理念,构建更优发展格局。推动产业全域覆盖、景区全域联动、产品全域优化、线路全域统筹、品牌全域整合、市场全域营销,构建“一张名片、两大枢纽、四区集聚、四带拓展”的文旅发展区域格局。“一张名片”,就是借敦煌文化制高点优势,擦亮“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金色名片,不断放大敦煌作为国际著名文旅品牌的影响力。“两大枢纽”,就是把兰州建成西部旅游大环线重要枢纽,把敦煌建成丝绸之路国际旅游重要枢纽。“四区集聚”,就是打造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区、中国黄河之都文旅产业集聚区、陇东南始祖文化旅游经济区、绚丽民族风特色文化旅游经济区。“四带拓展”,就是与周边省份协作共建,打造丝绸之路黄金段文化旅游示范带、黄河文化旅游示范带、长城文化旅游示范带、红色文化旅游示范带。
  (三)强化文旅为民思想,促成更大发展实效。文旅行业要持续强化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大力实施“文旅富民工程”,建设更有支撑力的基础设施,塑造更有吸引力的文旅产品,发展更有引爆力的旅游业态,引育更有竞争力的经营主体,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消费街区创建为引领,打造更有影响力的平台载体,开展更有辐射力的宣传推介,特别是加快构建文旅康养“千亿级产业链”,有效促进文旅消费量质齐升,今年打好“翻身仗”,明后年提质增效,力争2025年全省旅游人数突破5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000亿元,让更多城乡群众挣上“文化钱”、吃上“旅游饭”,把文旅产业打造成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幸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