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见字如晤
2023年08月16日
字数:1,099
版次:04

潘玉毅


  “见字如晤”是旧时书信开头常用的词汇。“见字如晤,声息可辨”,说的是见字如见人、见字如见面的意思,甚至连声音都清晰可闻。这虽不确然,却也表达了一种情怀。
  书信原有许多种,情书,家书,朋友间的往来唱酬。不论哪一种,在这个信息化异常发达的时代,收到一封手写的书信远比收到一件贵重的礼物更让人觉得欢喜。
  或许有人觉得不屑,微信、短信、“伊妹儿”那么方便,何必还用纸笔写信。殊不知,“满树缤纷的花朵,可以令人眼花缭乱,却不抵欧·亨利的那最后一片树叶更让人心动而难忘。”
  想来,如我一般年纪的人大多有过这样的情绪:等信的焦虑,收信的喜悦,拆信、读信时的激动,诸般表情融会在一起,抵得过一幕话剧。
  我的书房里至今仍存放着几十封往日的书信。这些信里并没什么精彩内容,归纳起来可能就是那几句话:“你好吗”、“最近干嘛呢”、“祝你安好”,可是当这些无关风月的话变成字迹时,就有了不一样的分量。如今,我已有很多年不写信了。但闲来没事的时候,我还是会翻出来看看。每看一次,便好似跟久不联系的朋友聊了一会天。
  在以前,写信是很寻常的,因为关山阻越、交通不便,书信是联系亲人、朋友、情人的纽带。中国自古重视邮政,官方有驿站,民间有信局。很多影视剧里演的巡城马,便是广东一带类似邮差的职业。那时,信函、钱物全靠人手捎带,巡城马,便是满城跑的意思。由于路途遥远,快是渴求而不得的东西。一封信兜兜转转,待传到收信人手上已不知何时。“洛阳城里秋风起,欲作家书忆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因为音讯难通,写信的人恨不能把自己的满腹柔情都写在纸间,可是想说的话太多了,不知从何说起。
  与过去不同的是,时下却有一种慢信。有一年我到西递游玩,在古镇里看到如许文字:“一封信,沉淀了时间,留给多年以后,来自曾经的你;一面墙,带你穿越时光,在古朴的西递写下一张明信片,一封信,寄给未来的你/TA。”一封信在当时写下,却在很多年以后收到——这种感觉,说不上多有诗意,但别有一番回味。
  写信是一种情怀,读信是一种享受。梁实秋就书信有过这般形容:“家人朋友间聚散匆匆,暌违之后,有所见,有所闻,有所忆,有所感,不愿独秘,愿人分享,则乘兴奋笔,借通情愫。写信者并无所求,受信者但觉情谊翕如,趣味盎然,不禁色起神往。”此语甚是精妙。譬如你看到一处美景,用细细的文字写下来,寄给朋友。朋友打开你写的信,便似你在他身边讲故事给他听一样。若是换作现代人常用的方式:拍一张照片,传给朋友或者传到朋友圈,得一个点赞或者得一句“真好看”,就没多大意思了。
  鸿雁传书,信是载体,在信里,装着的思念常常超重。纸短情长,意在言外,写信的人懂,看信的人也懂,这便是“见字如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