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茶马古道上的陇南名镇
2023年08月14日
字数:1,842
版次:03

陈郑云 王辉






 

两水镇

  两水镇是陇南市武都区下辖名镇。然而,“两水镇”究竟因何得名,却众说纷纭。
  一是因“两水(河)”而得名。明洪武三年(1370年)成书的《元史》卷一百二十一《按竺迩传》载:“(按竺迩)命侯和尚南戍沔州之石门、术鲁西戍阶州之两水,谨斥堠,严巡逻,西南诸州不敢犯之。”由此可见,“两水”作为地名在元代已见诸史籍,当时应为重要军事关口。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央政府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基层行政组织形式——里甲制度。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修纂的《阶州志》“山川”条载:“两水,州西三十里,出粮子峪,南入向龙江。昔冲民田无数,今招有力者浚河筑堤,可成腴田”;其后“十二里”条载,阶州辖旧城里、佛堂里、两水里等共12个里。据此可知,明代两水地区行政组织名称——“两水里”当因“两水”而得名。乾隆元年(1736年)修纂《直隶阶州志》“户口”条中亦有“两水里”。嘉庆十三年(1808年)吴鹏翱纂辑《武阶备志》卷一《山水》“白龙江”条载:“(阶)州西有两水河、北峪河”;“两水河”条载:“两水河,按《通志》作‘西水河’,在州西三十里,南流入白龙江。”
  二是因白龙江与沟坝河“两水”交汇而得名。此说源自1985年编《武都县地名资料汇编》及1998年新编《武都县志》中关于“两水镇”均载:“因其地南有白龙江、东有沟坝河水,故名两水。”但1998年新编《武都县志》第二卷“自然环境·自然地理”之“河流”载:沟坝河,即两水河。并援引《阶州直隶州续志》中“两水河,在州西三十里,南入白龙江”的说法指出,其发源于池坝乡过孙家磨,穿龙沟煤矿,越庞家磨,流入蒲池乡境内,在汪家坝纳带三条支流,穿越两水乡杜家沟,至前村,过甘川公路,汇入白龙江;因中下游两岸植被差,流沙大,又兼河床陡,每到雨季常有洪水泥石流俱下。新中国成立后曾花过很大代价治理,为白龙江流域重点治理地带之一。那么,关于“两水河”何时改名“沟坝河”,据民国《甘肃通志稿》中“两水河”的记载可知,当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然而,民众多不知“沟坝河”即“两水河”。
  

洛塘镇

  洛塘镇位于武都区东南68公里处,是212线大姚公路的咽喉重镇,由原西支乡、盘底乡和洛塘镇三个乡镇合并而成,东接五马镇、裕河镇,南至枫相乡,西连三仓乡,北靠月照乡、琵琶镇,总面积277.7平方千米,全镇辖34个行政村,16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550人。《中国地名辞典》记云:“因境内有一小潭,其深莫测。水注潭内,声似锣鸣,故有锣潭之称,音转而为洛塘。”解放前为洛塘乡,属洛塘区。1949年解放,1950年,建政为洛塘、三才乡,属八九联合区。1953年,增设八方、豆家、新华、石家乡,属洛塘区。1956年,将6乡合并为洛塘、爱好、三才乡。1958年上半年,合并为洛塘乡,下半年组建洛塘公社。同年11月将渭河、琵琶公社并入。1961年,又调整为洛塘、琵琶、渭河公社。1983年改社为乡,1986年改置洛塘镇。2004年,盘底、西支2乡并入。
  洛塘境内,山峦重叠,山峰高耸。山坡多在35度以上,怪石嶙峋,屡见不鲜。发源于琵琶乡的洛塘河流经全境,汇入白龙江。充沛的雨量,温暖的气候,茂密的森林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良好条件。有珍稀动物金丝猴、金钱豹、扭角羚、鹳、鹤、雕、梅花鹿、绿尾虹雉、猕猴、石貂、水獭、麝、红腹角雉、蓝马鸡、大鲵结队成群,出没于林丛溪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黄豆为主,经济作物以花椒、核桃为主,还有以杜仲、柴胡等为主的中药材、各类山菜、茶叶、矿产等,资源丰富,潜力巨大。
  位于洛塘镇西南部的李家大院是陇南地区典型的乡土院落。循着承载了几代洛塘人脚印的青石板路,轻轻推开那扇虚掩的木门,抚摸锈迹斑斑的门扣,寻觅古院落的红极一时,追寻那些遗失的繁华和乡愁。时人语云:会初更,有婆娑光影映于暗牖之扉。遥望之,忽隐忽现,扑朔迷离。盖美器良玉藏于其间。烛火之光,流萤星点。抑或神明降至,游于人间。实为瑰怪非常之景也。近观之,高台黛瓦,古色古香者,乃李氏宅邸也。坐北朝南,始建于同治八年。观瑞纳祥,集天地之灵气,呈寰宇之造化。取仙山之石,重逾三百,以为台基。驻足而望,长数十尺,高丈余。恢宏磅礴,势压仙家十二楼。明三暗五,檐子回首。神兽坐压屋脊,侧壁悬吊双鱼。其下柏木之门,楹联镌刻其上:“鸟革翚飞千载之勤劳,玉砌瑶阶百般之苦志。”观其宅之辉煌,可知先辈创业之艰辛。
  洛塘地区民谣称:“西支五马河,荞面火锨馍,漆油炒酸菜,便是好吃喝。”火锨馍顾名思义就是在火锨上制作的馍。火锨馍不同于锅盔馍,火锨馍在红烫的火灰里密闭猛烧,最后做成的火锨馍有一股浓烈的原味麦香。火锨馍的外壳响脆,里面如蜂窝状,十分软,食之脆软香口,被武都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