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叶伯和—— 四川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2023年04月10日
字数:1,778
版次:03

□王小梅


  在五四运动的直接影响下,叶伯和开了四川新文化风气之先。1922年,他不仅将十年来研究成果《中国音乐史》上卷付印发行,而且组织了四川第一个文学研究团体——草堂文学研究会,并亲自主编该会会刊《草堂》。文坛巨匠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现代小说导论》中说:“四川最早的文学团体好象是草堂文学研究会(成都,十二年春),有月刊《草堂》,出至第四期后,便停顿了,次年一月又出版了《草堂》的后身《浣花》。”
  这一时期,是叶伯和从事创作、出版的高峰。《草堂》月刊一共出了四期,其中叶伯和的诗作十多首,小说若干篇。后来,郑振铎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过叶伯和的短篇小说。同时,《叶伯和诗歌集》《伯和诗草》等也相继问世。这些新诗和小说,大都是描写四川人民在军阀混战中的苦难生活。这些作品,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溶进了作者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爱国思想和民主意识。对当时文坛的旧风气、社会的陈规陋习,作了有力的批判。《草堂》月刊,应该是四川新文学运动初期最早开出的一朵璀璨的花。
  1923年1月,周作人在北京读到《草堂》后,立即写了一篇评论:《读草堂》。此文刊登在《草堂》第三期,文中谈到:“……年来出版界虽然不很热闹,切实而有活气的同人杂志尚有发刊,这是很可喜欢的现象。近来见到成都出版的《草堂》,更使我对于新文学前途增加一层希望。……对于四川的文艺的未来更有无限的向往。我们不必举出古今的事实来作证例,便是有直觉的也能觉到有那三峡以上的奇伟的景物的地方,当然有奇伟的文学会发生出来……”
  郭沫若当时正在日本留学,读了来自家乡的《草堂》月刊后,热情地向《草堂》诸友致函:“奉读草堂月刊第一期,甚欢慰。……吾蜀既有绝好的山河可为背景,近十年吾蜀人所受苦难恐亦可以冠冕中夏。诸先生常与乡士亲近,且目击乡人痛苦,望更为宏深的制作以号召于邦人……久居海外,时念故乡,读诸先生诗文已足疗杀十年来的乡思……”。
  《草堂》还同全国各地新文化社团、刊物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其中如北京晨光社出版的《晨光》、广东岭南大学及其出版的《南风》、上海文学研究社及其出版的《诗》、上海浅草社及其出版的《浅草》、北京诗学研究社的《诗学半月刊》、北京燕京大学的《燕大周刊》、云南翠湖之友社出版的《翠湖之友》,等等。叶伯和为《草堂》创刊、撰稿、组稿、酬集资金直至发行,花费不少心血,为使《草堂》拥有更多的志同道合者,更是四处奔走,不遗余力。对于当时文坛顽固派的嘲笑和毒骂进行了顽强的战斗。《草堂》月刊在困苦中挣扎,出版了四期。本文开头所录《华西日报》副刊的文字,我们便可以看出处于当时那样的时代和环境,叶伯和所表现出的那种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
  除了草堂文学研究会外,叶伯和还组织了成都第一个西洋乐社。上世纪30年代初,由叶伯和发起,并邀集成都音乐界人士组成成都海灯乐社。因为他们常常演奏奥地利音乐大师海顿的作品就以同“海顿”谐音而命名为“海灯”。成员大都是叶伯和的门人后辈。每到周末,他们便聚集在叶伯和家中,排练合奏,他临场亲作指导。这是成都第一个介绍西方音乐的社团。这个由音乐爱好者自发组成的团体纯属民间性质,它在宣传和介绍西洋乐器和西洋音乐大师的作品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海灯乐社由叶伯和作指导,成员有叶伯和的长女叶胜男(钢琴)、邱仲广(大提琴)、张伯农、张季时、闵震东、叶有男拉小提琴,单簧管有周履安;来乐社参加独唱有刘曼罗、刘亚琴,另外,雷时律、李兆鸿也不时前来参加演奏。演奏形式有小提琴二重奏、弦乐四重奏、管弦乐合奏等。
  乐社的活动,除每周合奏练习外,还经常到一些大中学校演出,也为很多隆重的纪念日演出。比如1938年10月23日,成都市文化界在川大举行鲁迅先生逝世二周年纪念大会,邀请海灯乐社举行音乐演奏。为追悼王光祈逝世周年,乐社也举行了演出活动。他们还经常在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内通俗教育馆开音乐会,其目的在于,让人们看看西洋乐器是什么样子,听听西洋音乐是怎么回事。一句话,为了让更多人们知道、了解西洋乐器和音乐。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乐社为前方将士募集寒衣、为抗战募集购买飞机款而多次举行义演。抗战第二年,即1938年,城市居民开始疏散下乡,乐社成员也随单位或学校散居乡下,各自东西,海灯乐社的活动遂告结束。
  抗战胜利后,叶伯和与家人迁回城内上锣锅巷住宅,这时叶伯和的身体己十分赢弱,又因中年丧偶,多病折磨,于1945年11月6日辞世,闻之者无不痛惜。 (连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