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胡西园和首只“国产灯泡”
潘玉毅
2022年05月23日
字数:2,511
版次:04

亚浦耳灯泡广告海报

  宁波市镇海区的宁波帮博物馆陈列着一只名为“亚浦耳”的靛蓝色灯泡,简介上写着——中国首创,省电耐用。“亚浦耳”是灯泡厂的名字,它的创办者是镇海人胡西园。
  2004年,收藏爱好者沈先生去上海古玩市场淘货时看到这只彩色灯泡便将它买了下来,还随附一张1935年的发票。2009年,沈先生把这只灯泡送到了宁波帮博物馆筹建办公室。
  灯泡陈列在博物馆的展架上,一个故事却在展架之外延伸开来。
  上上世纪末,电灯泡漂洋过海出现在了上海街头,仿佛无数颗亮闪闪的星星降落在了人间,让本就十分气派的大都市愈显繁华。这种不用油、不须火就能发出光的东西当时吸引了很多人,更被文人骚客冠以“赛明月”的雅称。殷富之家出身的少年胡西园亦深深地被它所吸引。
  胡西园与电灯泡的结缘始于一次偶然。有一日,他跟随家中长辈前往上海游玩,入夜路过一个大商铺时,发现橱窗里安装的电灯闪闪发亮,好似在冲他眨眼,于是便下意识地凑到近前,眼睛如同雷达一般前前后后扫视了一圈,却发现光源的那头既没有点火的痕迹,也没有盛装“洋油”的容器。那这灯是怎么亮的呢?胡西园趴在橱窗前陷入了沉思。
  从上海回来以后,商铺橱窗里安装的那盏电灯泡如同种子一般在胡西园的脑海里生了根、发了芽,并且越长越大,他常常暗自思量,想要亲手造一只电灯泡出来。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梦想是最大的动力”这句话在胡西园身上得到了印证。他从镇海县立中学毕业后,考入了浙江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就此踏上了“电“”光”之旅。
  虽然通过如饥似渴的学习,专业知识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可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资本倾轧,想要研制电灯也不是容易的事。
  放眼当时的中国,许多大城市诸如北京、天津、上海,都已普遍使用电灯照明,数量还颇为可观,然而电灯虽多,却都来自国外进口,没有一只是中国制造的。
  1897年,也就是胡西园出生那年,慈城人孙衡甫便创立了宁波电灯厂,通过380/220伏线路向市中心主要商业区和少数居民供电,开启了甬城有电的历史。遗憾的是,那时候的电灯厂只是给电灯供电的,并不生产电灯。后宁波电灯厂因亏赔殆尽而停业,1909年,宁波工商界人士顾元琛、戴瑞卿、王萌亭集资8.28万银圆筹办和丰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在其原址上建成装机120千瓦的新发电厂。新成立的公司名字里虽然也有“电灯”二字,但人们依然没有等来第一只国产电灯的出现。
  电灯泡真的有那么难生产吗?不信邪的胡西园心中憋着一口气。他暗暗发誓,有生之年,一定要让中国的老百姓用上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灯泡。
  从浙江高等工业学校毕业后,胡西园除了谋生之需,把剩下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电灯泡的研制上。电光源在当时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制造灯泡的工艺复杂不说,相关的原材料也十分匮乏,需要从国外进口,价格极为昂贵。但再多的困难都难不倒有心人。
  不懂制作工艺,那就自行摸索,胡西园一边搜寻着报纸杂志上对于电灯泡制作的介绍,一边跳进图书馆的浩瀚书海之中,翻找有用的资料。
  有了理论的支撑,还需要实践的验证。为此,胡西园专门腾出了家里的一间房子用作实验室,为节省开支,他从市场上淘来旧材料、旧设备。与此同时还找到了两个志同道合的“同事”——周志廉和钟训贤。
  电灯泡试制的过程并不顺利,几个人窝在并不宽敞的房间里,进行着无休止的尝试。走气、漏电、断丝、断芯、裂壳、爆炸……终于,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后,在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1921年4月4日,第一只国产灯泡——长丝白炽灯泡成功地制造了出来。
  为了将实验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第二年,胡西园变卖了部分家产,从日本人手中购得两套生产灯泡的旧机器,又租了一间厂房,开始了电灯泡生产国产化的漫漫征途。
  与丰满的理想形成鲜明对比的,往往是骨感的现实。由于技术、设备、原材料等多方面的掣肘,第一批生产出来的电灯泡,其成本高出销价的10余倍,根本无法走向市场。但胡西园哪有这么容易服输?他转头盘下了一家德国人开办的小型灯泡厂,对规模进行扩容之后,开始了批量生产。
  很快,被定名为“亚浦耳”的灯泡就由生产车间走向了千家万户,在经历了起步阶段的默默无闻后,凭借过硬的质量在市场站稳了脚跟。十里洋场,灯火辉煌,至此,溢彩的流光中终于有“中国制造”的影子了。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国人购买国货的热情高涨,“亚浦耳”的销量亦随之骤增。
  “亚浦耳”灯泡的横空出世震惊了国人,更震惊了洋人。国人或许是未曾料到洋面、洋布、洋火、洋盐、洋油几乎占领所有民生市场的彼时,照明业却可以突破技术封锁,他们既感讶异,又感欢喜;洋人自是不忿胡西园动了他们的奶酪,以美国的奇异灯泡厂为例,在“亚浦耳”出现之前,它一年就可从中国人的口袋里掏走近百万银圆,但“亚浦耳”出现以后,由于价格质量都不占优势,奇异厂的销量大大下降。几度谈判不成,一场“商战”就此打响。
  “首先奇异厂的俞某向我游说,要重价收买亚浦耳的商标,不成;后来又要我厂与他们签订限额生产、分区销售的产销协定,也没有遂愿。于是,美国奇异厂恼羞成怒,把上海生产的灯泡铜头,全部包买下来,企图使我厂有灯无头,无法销售。我厂在这种情况下,短期内减少部分生产,暂时收用一批旧铜头,另托七浦路鑫泰机器厂用最迅速的方法,为我厂代制铜头。”
  “美国奇异厂唆使它的附属厂‘天开祥’老板,带了中外流氓包探到鑫泰厂吓唬,声称制造铜头是‘天开祥’的专利,未经‘天开祥’授权,任何工厂不得制造此项铜头,否则要赔偿一切损失。我厂代鑫泰请律师登报驳斥,群众舆论的指责使美国奇异厂的阴谋未能得逞。”
  从胡西园晚年的这些自述里,可以管窥当时的交锋之激烈。事实上,妄图保持垄断的洋商们所出的卑劣招数远不止于此。他们在原材料里做手脚,拿劣质灯泡冒用“亚浦耳”商标,甚至收买“亚浦耳”的职员在药水中掺入杂质,导致大批灯泡出现断丝现象。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胡西园的亚浦耳灯泡厂与国外资本开展了一场场力量悬殊但不屈不挠的抗争,最终力挫强敌。得益于胡西园的严格要求,“亚浦耳”灯泡的质量越做越好,能达到连续通电1000小时灯丝不出现损坏,这在当时属于最先进的国际水准了。上海几处繁华地段的路灯灯杆上,“亚浦耳”也成了灯泡的首选品牌。
  有了胡西园“首吃螃蟹”的壮举,怀揣“实业救国”理想的民族资本家纷纷采取行动,建工厂、造灯泡,迎来了中国百年照明工业史的第一次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