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提升承接能力 精准对接产业 推动我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
2025年04月16日
字数:1,516
版次:03

马国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产业梯度有序转移的改革部署,为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具有四大优势:一是先天的区位优势,是经略西北的战略要地、向西开放的枢纽通道;二是丰富的资源优势,矿产资源储备综合排名全国第五,风能、太阳能可开发量分别排全国第4、第5位;三是雄厚的产业优势,建立了涵盖石化化工、电工电气、矿用及工程、高端数控机床、现代农机、轨道交通等装备制造领域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新能源装机、发电量、外送电力规模均居全国第2位;四是坚实的创新优势,拥有包括兰大、中科院“一院三所”、14个国家重点验室等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国家科研机构,镍、铜、钴产业上高端新产品、产业新技术的突破,强化了关键领域、关键技术、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然而,我省装备制造业还存在数实融合水平不够高,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少,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数量少,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弱等一些短板弱项。为此建议:
  一、突出产业转移承接重点。产业转移承接不是搞简单产业引进,需充分考虑我省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在选择产业承接重点上权衡取舍、扬长避短。一是紧扣做强工业“基本盘”,围绕石化化工、有色冶金等产业,积极引进承接技术密集型企业,配套承接工业互联网、研发设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构建“整机制造+核心零部件+应用软件开发”全产业链,加强核心零部件研发和制造,打造智能终端产业基地。二是聚力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大力引进承接风光电产品及核心设备、新能源车整车、动力(储能)设备、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等制造项目,聚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三是坚守生态安全屏障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支持符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和环保、效能、安全生产等标准要求的新材料、能源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健全绿色制造体系,加快节能降碳装备技术推广应用。
  二、夯实产业转移承接基础。产业转移承接不是搞简单企业搬家,需在政策支持、基础设施、承接平台建设等方面下功夫,着力夯实接得住的能力。一是健全政策体系,从省级层面制定产业转移承接规划意见,探索建立与产业转出地共建共享机制,优化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布局,着力提升产业集中度。二是完善基础配套,全面强化客运、货运交通网络大基建,密切与新疆自贸试验区交通连接,强化5G、数据中心、算力、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新基建,完善能源输送基础设施,超前布局6G超级基础配套,全面提升转移产业承载能力。三是强化平台建设,注重抓好产业园区这一发展的主阵地,推进转出地、承接地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深入推进“园中园”“共建园”等承接平台建设。发挥金白兰武有色金属、宝汉天工业母机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带动引领作用,增强产业转移吸引力。
  三、提升承接产业创新能力。产业转移承接不是搞简单产能迁移,需坚持抓好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两个关键点,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增强与承接产业的匹配度。一方面整合资源,积极打造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制定我省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支持政策,完善共性技术知识产权归属及分配机制,打通产业关键环节。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搭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制造业重大中试项目和区域中试中心,着力提高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另一方面加快数智改造,大力推进数实融合赋能发展,鼓励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典型示范项目,推广行业应用场景;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扩大工业感知网络覆盖,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和一体化协同水平;强化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实施生产换线、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等示范工程,提升装备制造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作者系省政协委员,金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