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的历史及精神
2025年04月11日
字数:4,839
版次:03
张克非

张克非 河南伊川人。兰州大学历史系毕业,1985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兰州大学博物馆馆长,曾兼任兰大出版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甘肃党史学会副秘书长、甘肃省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校史研究会理事,《兰州通志》总纂。学术研究侧重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西北区域史、社会文化和公共关系。
5.与冰川相伴终生的李吉均院士
1956年,年轻的李吉均从南京大学毕业后,怀抱骑着白马到西北为祖国找矿的梦想,来到兰州大学,跟随王德基教授读研究生。但命运之神很快让他移情别恋,迷上了西部的高原和冰川。50多年间,他不畏艰险,走遍了祁连山、青藏高原每一条大小冰川,呵护着这些生命之水、江河之源。即便是曾多次遇险,也依然与高原上那些白色精灵不弃不离。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从冰川研究中,揭示出青藏高原隆起的过程、第四纪气候变化的规律等大自然深藏的奥秘,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地学家和中科院院士。
他还培养出许多研究冰川和青藏高原的优秀学者。他的弟子秦大河院士成为第一位徒步穿越南极进行科考的中国科学家。秦大河的博士效存德,是中国第一批前往北极进行科考的学者。师徒三代写就勇闯地球“三极”的科学佳话。
他的学生姚檀栋院士、陈发虎院士等,都已成为世界著名的学者,创造出青藏高原研究的一流成果。
近年来,陈发虎院士带领的团队从夏河县白石崖溶洞发现的一块古人类化石入手,利用古蛋白质分析等多种最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证明这是属于已神秘消失的古人类——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以前俄罗斯考古学家曾在阿尔泰山地区丹尼索瓦洞出土过该古人类的少量指骨化石。这也证明至少在16万年前,丹尼索瓦人就已经进入了青藏高原边缘的高海拔地区,并成功地适应了高寒缺氧环境。
2019年5月,该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杂志发表。先后入选美国《考古学》杂志评选的该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科学》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以及中国科学年度十大进展。
经过王德基、李吉均、陈发虎教授等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兰州大学地学专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一系列成就和突破,已经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6.任继周院士的绿色梦
“民以食为天”。现在中国的崛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解决了14亿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能让民众经常吃到肉蛋奶。而这恰恰就是盛彤笙院士、任继周院士师生两代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毕生的梦想———在中国培育最好的草原、养育更多的牛羊,让西部绿起来、富起来,让全民族的体质都能强起来。
任继周院士,194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畜牧专业。1950年应自己的老师,著名兽医学家、国立西北兽医学院院长盛彤笙教授的邀请,到兰州工作,开始毕生从事草原和草业科学研究。
1951年,他就随同中国草业学科的开创者王栋教授,最早对河西走廊的草原资源进行专业调研。从那时起,他始终情系草原和草业研究,带领学生走遍西部的各类草原、草场,精心选育优质牧草,尽力促进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发展,在草业科学的理论、技术、优质牧草选育等许多方面,都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成为中国现代草原科学奠基人之一。2019年,他荣获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称号。
他编写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通论》等13部专著,2008年主编的《草业大辞典》被认为是中国草业科学的标志性工程。他还联合8位院士,共同建议“我国传统‘耕地农业’应向‘粮草兼顾结构’转型”,推动中国农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确保人民吃上更健康的肉类,真正让农牧民增收致富。该建议已转化为国家农业发展的新战略。
在他和南志标院士的带领下,兰大草业专业也入选国家一流学科。
7.刘铭庭校友的红柳情
刘铭庭校友195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主动要求到新疆工作。从此扎根新疆60多年,潜心研究被称为“沙漠卫士”的红柳,跑遍了天山南北的大小沙漠戈壁,发现并成功繁育出5个生命力、适应性更强的红柳新种,创造了红柳栽培及成活率的国际先进水平,成为该领域国际公认的权威。他还在南疆种植红柳上百万亩,是享誉世界的著名治沙专家。
199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首次设立的“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奖”,同时授予刘铭庭主持研究和主要参与的两项成果,以表彰他在治理沙漠、恢复生态方面的杰出贡献。环境规划署的专家还尊称他为“刘红柳”。
他退休后,又和老伴自费到南疆于田县创办红柳大芸种植场,无偿地向当地农民传授名贵中药肉苁蓉的人工栽培技术,帮助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在他帮助下,于田县20万各族农民种植了5万亩红柳大芸,年纯收入达到2亿元以上,开始逐渐实现小康。近年来,很多国家的学者们不远万里,专程拜访刘铭庭和他的红柳大芸种植场。有的外国专家说:“我见过很多国家的沙漠,但我永远忘不了这个地方!”国家科技部原部长朱丽兰高兴地说:“我们就是需要这样的科学家,科技的推广就需要这种精神!”刘铭庭多次荣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民族团结模范”等称号,2019年5月荣登央视“中国好人榜”,荣获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称号。
兰州大学几代师生中有不少人都像刘铭庭校友一样,以深厚的家国情怀、社会担当为己任,无怨无悔地到艰苦的地方,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无私奉献,建功立业。
8.“五绝”教授赵俪生
著名史学家赵俪生教授,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还未从清华大学毕业即投笔从戎,到山西中条山前线抗击日寇。后来因病到陕西蔡家坡的中学教英语,业余时间自己钻研明末清初的历史,成为自学成才的史学家,在中国农民战争史、土地制度史、先秦文化史、西北史等研究领域都颇有建树。他一生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即使到六七十岁时,依然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就起床,在灯下埋头看书、写文章。2006年,六卷本的《赵俪生文集》荣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历史学类一等奖。
他还非常重视教学,每次上课前一两天,都要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精心准备,把课堂上准备讲的内容烂熟于心,浓缩在几张卡片上。他是当时学校文科老师里最受学生欢迎的“明星”“大腕”。同学们都说听赵先生的课就是一种享受,说他上课有“五绝”:史料熟、理论精、口才好、板书美、外语好。
很多其他专业甚至理科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去听他讲课。每次上他的课,早早就要去占座位,可以容纳一两百人的大教室总是连过道里都坐满了人,还有的学生挤不进教室,就站在窗外听。
华东师范大学王家范教授评价说,在大学里《中国通史》课是最难讲的,20世纪前半期钱穆先生讲得最好,后半期讲得最好的要数赵俪生教授。
9..为真理献身的江隆基校长
在兰大校园里,经常有师生向一尊半身塑像献花,缅怀敬爱的江隆基校长。
他是1927年在北京大学求学时入党的老革命,曾先后到日本、德国留学。回国后,很快到陕甘宁边区从事教育工作,担任陕北公学的教务长,后来又相继到华北大学、延安大学担任领导工作。1951年由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长调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协助马寅初校长把新北大带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1956年,又兼任北大首任党委书记。1959年初,他被调往兰州大学工作。
当时正是“大跃进”期间,他旗帜鲜明地纠正“左”的倾向对学校的严重冲击,尽快恢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始终坚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自觉探索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客观规律,团结、依靠广大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培育优良学风和优势学科,使兰州大学能够健康发展,成为全国重点大学。
这些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真正是兰大“强身固本”的关键,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还总结出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八条重要经验,师生们都崇敬地称之为“江八条”。
三年困难时期,他把国家提供的高干特供食品牛奶、黄豆等全部送给生病的学生和幼儿园的孩子们。他和家人都在学校食堂,同师生们一起吃高粱面馍、喝白菜汤。国家给他配的专车成了学校的“救护车”,经常送生病的师生去医院。他还让学校后勤部门想方设法多为食堂提供土豆、白菜等,并再三强调,绝不能让一个学生因为饥饿而中断学业。
江校长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爱护师生,受到大家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1966年5月“文革”开始后,少数“造反派”对江校长进行抄家、批斗,百般凌辱,非要强迫他承认自己是“三反”分子。他却斩钉截铁地大声说:“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当他得知学校许多干部、教师和学生也遭到迫害时,仍不顾个人安危,在批斗会上义正词严地说:“你们不能这样对待教师、学生和干部。我是一校之长,如果有错误,责任由我承担!”6月25日,他被迫害致死。江校长以自己的生命,在大家心里树起了永远不朽的精神丰碑,鞭策兰大人把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作为人生的价值追求。
在兰州大学110年的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值得铭记的人与事。正是他们的躬身实践、崇高风范,才培育出无数英才和一流的科研成果,使兰州大学从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同时促进着甘肃、西部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也创造和生动地体现着兰州大学特有的精神、传统与风范。
兰大精神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集中在三个方面,并且凝练成学校的校训和学风口号。
第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报国奉献的责任与担当。
第二,独树一帜、崇尚真理、创建一流的目标和追求。
第三,“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
对于无数优秀的兰大人而言,自强不息、爱国奉献是坚守西部、不懈奋斗的担当与定力,独树一帜、创建一流是永远的追求和动力,而优良的学风、校风则是成功的基础和保证。三者紧密相连,共同构建出学校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
兰大厚重的精神和气质,是从西部和学校的实际出发,继承了延安精神、甘肃精神,吸收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现代科学精神,也汲取了北大、清华等国内外名校的优点才凝练、结晶出来的。这是所有兰大人共同的精神特征,能够让学生们终身受益。也正是得益于这种精神的支撑,兰州大学几代师生才能在西部相对困难的条件下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兰大有23项科研成果获奖。
1980、1981年,在选拔赴美物理、化学研究生的全国考试中,兰州大学的胡青、倪锋同学相继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其他参加考试的多位同学也都考中。1985年,兰大化学系田宗强在全国考试中再次夺魁,其他5位同学也全部胜出。《瞭望》周刊等发表文章,探讨“兰大为何‘状元’多”。
1992年,兰州大学被国际有影响的自然科学期刊(SCI)收录的论文157篇,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三位。据有关方面统计,兰大的办学效益、投入产出比也名列全国第三。被《科技日报》等媒体称为“兰大现象”。
1995年11月,美国《科学》期刊评选出中国内地13所杰出高校,兰大名列第六。
2014年底,英国《自然》期刊评选出中国科研500强,兰大排名第17。
2016年初,兰大化学专业进入世界同类专业千分之一,数学等11个专业进入世界同类专业百分之一。
2017年,兰大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化学、大气、生态、草业入选“一流”学科,同时还有一批优势、特色学科。
到2019年,恢复高考后的兰大毕业生中,就有15位当选两院院士,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八。
今天,兰州大学仍在源源不断地为国家、为西部贡献更多的一流成果和人才。在兰大精神滋养下,兰大人在西部坚守奋斗、勇往直前,正在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加快西部发展,建设美好、富裕、文明的新甘肃,作出自己的贡献。
110年的历史证明,兰州大学是一所有理想、追求,有独特精神、情怀,值得尊敬的西部重点大学。兰大不能离开西部,西部也不能没有兰大。
不管别人说它“孤独”“寂寞”,还是讥笑榆中校区的荒凉、土气。兰大却始终不为所动,如同一个倔强、朴实的西北汉子,矢志不移地立足、服务于西部大地,就像那西部特有的骆驼、胡杨和红柳,不畏风沙、贫瘠与寂寞;心怀昆仑之志,偏处一隅而胸怀天下,源源不断地播撒现代科技和文明之光。
严纯华校长说,对于不同学生而言,最好的大学是能够接纳他,并且帮助他成长、成才,实现人生理想的地方。对于西部而言,最好的大学是能够直接服务于西部振兴的大学。
历史终将证明:兰大必强,西部必兴!这就是我们的自信与底气。
陇山苍茫黄河长,萃集彦英自四方。
服务西部作贡献,独树一帜勇担当。
勤奋进取学风厚,追求真理不遑让。
名师先贤丰碑在,定为中华增荣光。
(原文刊登于《人文甘肃》第七辑)(下·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