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耧,大地的作曲家和画家
2025年04月07日
字数:1,760
版次:04

韩峰


  春犁唤醒了冬眠的庄稼地,耙为她梳妆,接下来便是牛铃摇着春光,耧为她播种。
  耧,也有的叫耧车、耧犁。据有关史料记载,战国时期就有了独脚耧和两脚耧。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在此基础上,又研制出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东汉著名政治家崔寔曾在《政论》中记载道:“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就是说,一头牛拉着三脚耧,一人在前面牵牛,一人在后面手扶耧播种,一天就能播种一顷地。赵过对耧的改良,极大地提高了播种效率,也奠定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三行一垄的播种模式,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有益的推动作用。
  耧车的发明,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欧洲才有了大量的既坚固又经济的种子条播机。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罗伯特·坦普尔在《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一书中,曾对中国的耧车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播种系统在效率上至少是欧洲系统的十倍,而换算成收获量的话,则是欧洲的三十倍。”还有的欧美学者对此感叹:“在世界的这两半部分之间只能看到这样的对比,即中国颇像今天所说的‘发达国家’,而西方是‘发展中国家’。”
  相对犁、耙来说,耧的构成较为复杂,由供牲口驾驭的两根耧杆、供人扶摇的耧把、装种子的耧斗、与耧斗相通中空下种子的耧脚、入土犁沟的耧铧等几部分组成,除箭镞样的耧铧为铁质外,其余全都为木质。至宋代,有人在耧车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进,增加了施肥的功能,称之为“下粪耧种”。北宋宰相、词人韩琦曾在《祀坟马上》诗中云:“泉干几处闲机桤,雨过谁家用粪楼(通耧)。”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比较详细地描述道:“近有创制下粪耧种,于耧斗后,另置筛过细粪,或拌蚕沙,耩时随种而下覆于种上,尤巧便也。”可见这种改进,对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此后,元代又有人根据耧车的原理,研制出中耕除草用的耧锄,现代人又研制出耩氨水的耧以及现代化的播种机。
  耧,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承担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重任,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功不可没的。
  上山下乡的洪流,使我来到了耧的身边,近距离地审视它,了解它。耧的操作不同于犁、耙,在传统农业中,可谓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活儿,只有种庄稼的老把式才能担当此重任。在当知青的岁月里,我在学会使牲口的前提下,学会了耩麦。牲口在前面拉着耧,我扶着耧不停地左右摇晃,以使耧斗中的种子顺利流入土中。同时,还要掌握摇耧的力度,尽量摇匀。否则,摇得快了,耧斗中的麦种就下得快,麦苗出来就稠,影响产量。摇得慢了,麦苗出来就稀,也影响产量。只有不快不慢,麦苗出来才能均匀,茁壮成长,提高产量。当然,耧斗下部的小门也很关键,小门控制得大小,决定着麦种流出的多少。“不稀不稠,伸下指头。”这是贫农代表总结的控制小门的经验之谈。这时,两眼还要在正前方地头瞄准一棵树或其他什么作为目标,用眼睛划出一条无形的直线,沿着这条无形的直线使唤牲口,不偏离方向,以使将来麦苗出来后形似五线谱那般直溜、齐整。否则,麦苗出来后歪歪扭扭,毫无美感,一看就是菜鸟干的。
  耧是位作曲家,它画出了大地的五线谱,又在五线谱上谱出了绿色的、金色的乐章。这乐章,从南方到北方,响彻了祖国大地;这乐章,寄托着千家万户的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的希望。
  耧是位画家,它在平原、丘陵、水田、梯田画出了不同色彩不同风格的线条,舒爽着人们的目光,绚丽着写生的画板,闪亮着摄影家的镜头。
  耧也是古代诗人歌咏的对象。“行看万垄空,坐使千箱有。利物博如此,何惭在牛后。”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九耧种》的诗中,对在牛后的耧,给予了赞誉。清末名士高心夔《将之建昌县其一》中的“农父惜春半,晨出耧东菑”则勾画出了农家惜春不误农时,清晨即起扶耧播种的场景。
  试想那时的清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东一簇西一簇的迎春花连翘花竞相绽放,布谷鸟一飞冲天,声声鸣唱,少者牵牛,老者摇耧,牛铃摇着春色,那是何等的田园风光,何等的悠慢时光。
  迅疾而来的轰鸣的农业机械化,早已将传统的农耕定格为一幅幅水墨画。幸存的耧和犁、耙等兄弟在博物馆的灯光下,或促膝交谈,回忆与牛、与人、与土地亲密交往的点点滴滴;或感叹时光的飞逝,感叹它们的后辈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向走近它的各色人等讲述曾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