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的地名和村名小考
2025年03月17日
字数:1,603
版次:03
潘硕珍
定西市岷县的地名及村落名字很有特征。地名及村落名字的命名,大都以山、沟、坪、川、坡、滩、岔、湾等地貌特征起名的,比如现今的岷县,秦汉时期叫做临洮,取滨临洮河之意。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北朝西魏文帝大统十年(公元544年),始置岷州,因北有岷山,故以为名。”1913年(民国二年),岷州改置为岷县,沿用至今。
用军事要塞命名的有寨、堡、坞、旗等。据史料记载,寨的含义有两种,一是强盗聚居的地方,一是四周有栅栏或围墙的村子。堡本为军事上的防御性建筑,后泛指集镇,常用为地名,如中堡、刘家堡、杨家堡等。据《铁城文化考察录》介绍,明代在“高筑墙,广积粮”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开展了以村为单位和数村联合的小城堡建筑。这样的小城堡大多建筑在山头或险关隘口。建在山头的城堡如维新乡元山堡,建在险要关口的城堡如秦许乡中堡。明朝政府派马烨将军在秦许乡山沟的最深处建有囤积军粮的粮仓(此处命名为马烨仓)。但因时局稳定,战事平息,据守兵力遂减,作为军事要塞的城堡,就演变成了民居村落。坞的含义为构筑在村落外围作为屏障的土堡,如马坞。从地形上来说,坞是指四面高而中央低的山地。马坞正是如此。据史料记载,马坞的地名,有记载者,唐代叫马埠峪,宋代为马务堡,后改为马务镇。元代称为马务关,明代改定为马坞镇。
据记载,茶马互市从宋代就开始了,明代有了进一步发展。明朝政府先后在秦州、河州、洮州、甘州、岷州等地设置茶马司,专门管理对藏族的茶马贸易,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地名就是马坞、茶埠、骆驼巷等。“骆驼巷即岷州西二十里,均当茶运干道。”骆驼巷是今岷县十里镇的一个村庄,与唐代以来的茶马贸易有关。
反映古代邮驿制度的,如铺、驿、台站等。“铺”的含义是驿站。以“铺”命名的地方有十里铺、三十里铺,均在现今的十里镇境内。《日知录·驿传》中写道:“今时十里一铺,设卒以递公文。”茶埠峪既是岷县境内茶马古道上储存销售茶叶的重要码头,也是古代政府传递公文的驿站,又称茶埠驿。台站,清代设置在边远地区的驿站,起报告军情、传递公文、押送犯人等作用。岷县西寨镇境内的站里村,濒临洮河,至迟在清代应设驿站。
以姓氏命名的村落,较为普遍,如十里镇的雷家庄、齐家庄等,大多分布在河谷地带(川区)。住在山坡、悬崖或山沟的村庄,大多冠以早期住户的姓氏,如庞家山、周家崖、乔家沟等。
秦许乡之名来源于秦家庄和许家庄合称,乡政府所在地却在泥地族村。秦家庄位于高拉山脚下,现已与许家庄连接成一个村庄,村名叫秦许。原岷山乡因背依洮河北岸的岷山而得名。锁龙乡因位于锁龙山(旧名索落山)和堡子山沟口锁龙口(旧称索落口)而得名。
岷县在商、周时期为羌人居住地,后又被吐蕃人长期占领,一些镇子及村落有用藏语或改名藏语的,如秦许乡的宁坝、扎那,寺沟乡的巴仁、多纳、立珠、立林等;禾驮乡之名,藏语意为山谷里的村庄;禾驮乡的拉路村,藏语为山坡上的村庄。羌语命名的村庄有茶埠镇大竜村、麻子川镇占藏竜(今名占扎路)和原属岷县今属宕昌县的各竜、别竜、麻竜等。竜,龙的异体字,别称戎,意即生活在山谷里的羌人。
曾经建立过手工作坊的村庄有寺沟乡的纸坊村,清水乡的水磨沟村,岷阳镇镇的瓦窑沟等。水磨是甘肃手工业普遍使用的动力装置,多用于粮食加工、酿酒、造纸、榨油和制香等生产。清代中期,水磨已经遍布全省有水源的地区,仅狄道、岷州就有水磨1900多处。寺沟乡纸坊村濒临叠藏河,建有许多水磨房,为造纸、榨油提供了有利条件。又据史载,明清时期,甘肃盛产沙金,靖远、岷县、敦煌等地是重要的沙金产地。岷县东山区马坞乡的一个村庄,就叫做沙金取“沙里淘金”之意。茶埠镇耳阳沟北山有四个自然村,分别叫峁山、贾背后、茨拔那和那社,因发现石炭(煤)而得行政村名炭山。据记载,清道光初年,地方官吏曾在此建厂开采煤矿。光绪三年(1877年),州牧王裕桂开办耳阳沟煤矿,旋废。1956年,耳阳国营煤矿在炭山建立,并附建陶瓷厂。沙金和炭山是按照发现的矿藏命名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