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民企创新活力 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5年02月26日
字数:1,481
版次:03
甘肃省工商联
省十四次党代会以来,我省围绕实施“四强”行动,以强科技为“核心引擎”,推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集群,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增长极”作用日益凸显。截至目前,我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758家、占比达82.85%,较2019年的336家增长超5倍。2024百强民企拥有国内有效商标注册量1973件,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303项,为我省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新活力。
但我省民营企业在创新发展上还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一是整体实力不强。2023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只有4850亿元,民营企业数量仅占全国0.1%。而四川达到32195.1亿元,是我省的6.6倍,民营企业数量是我省的4倍。近年来,无一家入围全国民企500强。在A股、港股上市的民营企业仅有17家。二是创新能力不足。调研显示,我省52.7%的民营企业没有自主开发产品能力,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仅为0.13%,较全国2.54%还有差距。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仅占全省民营企业数量的0.28%。“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全国的比重不足0.5%,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国的比重为0.3%。三是专业人才缺乏。当前民营企业在人才招聘特别是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方面越来越难,导致企业在创新、管理、生产、转型等环节无法突破。调研显示,有52.2%企业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校园招聘占比较低,83.68%的企业校园招聘人数只占招聘总数的10%以内。四是科技成果转化不畅。我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54.92%,处于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第二梯队,居全国第23位,西部第5位。每年产生近2000项科技成果,但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国家30%的水平,还存在科技成果产出零碎、转化应用不足、科技供需脱节等问题短板。为此建议:
一、内培外引壮大主体。落实“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强化企业梯度培育,积极推进“五转”工程,分层分类建立企业培育库,量身定制发掘、孵化、培育、扶持壮大的全链条机制。坚持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紧盯“三个500强”,以及各类优质创新企业、行业隐形冠军、细分领域的小巨人等开展招商,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不断壮大经营主体。
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国家和《甘肃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提升若干措施》等系列支持政策落地落实。针对企业需求,完善税收、金融、科技等配套政策。适当提高财政支持比例,加大对民营企业研发的扶持力度。坚持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开展协同创新,联合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和共建创新平台,提高民营企业创新参与度,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
三、加强企业人才引育。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建立“共享人才”等柔性的人才流动和引进政策。聚焦企业需求,对接一流大学培训资源,分级开展中小企业领军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等培训,提高人才供应精准度。引导企业通过股权激励,实行合伙人制度,增强人才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人才留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从需求端发力,引导科研院所、高校以企业需求和市场为导向,改革职称考核评定体系,提升科技成果成熟度和可操作性,促成“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的良好局面,让高校科研与企业需求相向而行。从成果端发力,尽快在省内转化一批示范性强、带动作用大、能够形成产业优势的科技成果,使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五、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以实施“强科技”行动为牵引,全面实施“六大行动”,以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为契机,打造一批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带动更多民营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进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以数智技术和绿色技术推动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向“新”向“绿”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