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雕刻情
2025年02月17日
字数:1,181
版次:04
刘昌宇
自从几年前父亲从岗位上退了下来后,原以为告老还乡的他,会莫名地陷入到“退休综合征”中。岂料,办完手续的第二天,父亲就身背布袋,手拿小铲,一个人往郊外的小山刨他的根雕用料去了。此后几天,他独自在书房里,硬是花了半个月的工夫,雕刻出一件苍劲有力的耕牛图来,寓意老牛已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
当那件灵气十足的雕刻作品,出现在家人面前时,我和老妈都不由向他伸出了大拇指。我们知道,父亲成功的背后,是百倍的付出。望着这件废寝忘食创作出的作品,父亲自己也很满足,他不无欣慰地对我和老妈说:“人老了,有一份精神追求,是一件挺美的事情。”
回想父亲对根雕的喜爱,还得追溯到他年轻时。那时父亲刚进厂,学的是车工。每天,除了车削金属器件外,还少不了要在一些木质材料上下刀用功。学车工,需要心细手稳。为了增强这方面的技能,每逢星期天,师傅都会带着父亲一起去附近的山头,挖树根、采些树林里掉落下的大树枝,带回车间,一遍遍练习手感。一来二去,父亲受师傅的影响,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车工,也爱屋及乌地喜欢上了那些静寂无声的木头疙瘩。再后来,学有所成的父亲,竟无师自通地琢磨上了根雕。彼时的他,一边上班,一边学习雕刻理论,一有余暇,就往深山、荒原里钻,左寻右觅下,尽弄些木头疙瘩回来,然后,趁着工余,便手拿雕刀,沉浸在精雕细刻中。然而,由于时间仓促和功力不足,他的许多作品总是在力度上略显单薄。为此,父亲也极为苦恼。
好在退休后,父亲有了充裕的时间。一番思考后,他觉得问题出在视野太窄上。以往闭门造车,仅仅停留在孤芳自赏的层面,先进的根雕技艺和超前的艺术理念没有进入到自己的头脑,单打独斗,怎么能跟上时代的前沿?于是父亲一方面勤跑新华书店,买一些根雕方面的书籍,恶补自己在专业理论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去一些大的文物市场,学习揣摩一些根雕精品。自从父亲理念更新后,他相继结交了一些“雕友”,大家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相较于之前,融入“雕友”大家庭后,父亲创作的作品,更富有创造性,用雕友们的话说,就是灵动脱俗,个性鲜明。
艺术上受到“雕友”们的充分肯定后,从此,父亲从事根雕创作的信心更足了。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都“铆”在小小的居室内,劈、刨、削、雕、磨,忙得不亦乐乎。有时候,老妈催他下楼吃饭,他嘴上应答着,手上却忙着活儿,直到老妈三番五次地催请,他才发现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了。凭着这种忘我的工匠精神,凭着对根雕创作执着的艺术追求,父亲的技艺突飞猛进。
收回思绪。如今,当我再次走进父亲的书房,一眼就看到了那件刀劈斧削的耕牛作品。它大气磅礴苍劲有力,从其意蕴深邃的构图中,我感受到一种昂扬的精神,正转化为一种儒雅隽秀的雕刻情,不断鞭策和激励着父亲,驰骋在广阔的艺术世界,向着心中的梦想挺进。
最美不过夕阳红,手拿雕刀也从容。愿“雕客”父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作出更多的精品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