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杨虎城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2024年10月28日
字数:1,750
版次:03
  

张天雁


  2024年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校90年,其前身是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是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和爱国将领杨虎城发起创建的。
  杨虎城,号虎城,亦号虎臣,陕西蒲城县孙镇甘北村人,著名爱国将领,其一生充满了爱国壮举,从蒲城起义开始,他反抗清朝暴政,参与讨袁护法运动,随后参与北伐,回到陕西主政,以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为国家民族立下赫赫功勋。1949年9月重庆解放前夕,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1930年10月,杨虎城被任命为陕西省政府主席兼省民政厅长,在此后主政陕西长达8年的时间里,他大力发展陕西医疗卫生事业,支持创办省立医院,设立西安助产学校;采取一系列举措振兴教育,资助建立了孙镇高级小学、甘北村初级模范小学、蒲城尧山中学、阎良镇小学等。大力兴办水利事业,兴修了包括以泾惠渠为代表的一批农田水利设施;大力整顿交通,推动了陇海铁路的延展及咸(阳)铜(川)铁路的修建等。这些功绩,至今还在惠泽着三秦儿女。
  在20世纪30年代,陕西没有一所高等学校。加之,1928至1932年,陕西又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连年大旱、蝗灾等天灾人祸,赤地千里,饿殍载道。“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建设西北”“开发西北”的呼声日益高涨,国民政府提出“兴学兴农”。
  为了培养高级农业人才,杨虎城认为应先办农业方面的高等学府。在他积极倡议和争取下,在陕籍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张继和国民党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等15人支持下,国民政府批准在西北建立西北农林高等专科学校。1932年秋,国民政府批准了于右任等人提出的筹备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的杨虎城,与监察院院长于右任、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等一同担任筹备委员,于右任、张继、戴季陶等3人为常务委员,并将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部分校产划归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1933年1月,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开始选择校址。杨虎城亲力亲为,与于右任等人一道前往咸阳、兴平、武功等地踏勘校址,划定校园范围,运用政府力量,顺利完成校园征地,并与筹建主任王子元商定筹建事宜,为学校建设起到决定性作用。校址初选咸阳高堡子一带,后经戴季陶、焦易堂及芬茨尔等农林专家再次复勘,认为选址不妥,遂将选址转向周至、眉县、武功一带。1933年6月初,校筹备委员会决定在周至县楼观台、马召一带踏勘校址。杨虎城于同年6月10日令周至县县长王文伯(陕西蒲城人),让其给予便利,并要求县府派军警人员随从保护,不得有误。1933年6月14日,校筹委会常务委员于右任,与新任陕西省主席邵力子及夫人傅学文,陕西建设厅厅长雷宝华的新婚夫人陆望之,及校筹委会教授专家、林场主任、德国林业专家芬茨尔等人,在周至县楼观台、眉县汤峪、武功县贞元等地踏勘校址。踏勘结束后,经于右任、邵力子、杨虎城、张继等多人商讨,再经校筹委会研究决定,最终将武功县西的张家岗(今杨凌示范区)作为校址。1933年7月,校筹委会审核同意了择址报告,于右任、张继、戴季陶等3位常委遂聘王玉堂为学校筹备主任,负责购买土地及监督工程施工,并着手建设农、林、园艺各场。
  1934年3月30日,于右任被任命为西北农专校长;1934年4月20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在武功县西张家岗正式奠基成立,从而结束了西北没有正式高等学府的历史。
  杨虎城将军还积极参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刊《西北农林》的创刊,1932年秋,为校刊题写了“立国之基”四个大字,对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寄予厚望,也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推动作用。
  1950年1月15日,追悼杨虎城将军暨蒙难烈士的大会在重庆中华路青年馆隆重举行,刘伯承、邓小平等西南区党政军首长亲临致祭;同年1月30日,安葬仪式在陕西西安市郊区的长安县(今长安区)举行,彭德怀、习仲勋等西北区党政军首长也亲自迎灵;陕西省各界人士对杨虎城将军的牺牲表达了深深哀悼,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也表达了深切敬意,敬献挽联一副,联曰:“以苦心拥护国家,以大义调和党派,正气塞乾坤,杨公不死;为徇私残杀志士,为媚外出卖主权,舆论等斧钺,蒋贼焉生。”对联表达了师生们的哀思。
  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是西北地区最早的高等农林教育学府。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肩负着建设西北、兴学兴农、培育英才的历史重任。1999年9月,更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现已发展为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是公认的一流农林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