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于时间褶皱中遥望百年变迁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
2024年10月14日
字数:909
版次:04

余朝静


  两个月前,我打开了这本具有十足民族色彩的书籍,那时我正处于对自己、对生活的焦虑中,我感到生活像一摊泥水,粘腻厚重,我感到自己被生活缩小,在这摊泥水中上下沉浮,精疲力尽。
  我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打开了这本书。书的开篇第一句就将我深深吸引住——“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在这本故事中,作者迟子建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个女酋长的自述向我展开了一幅巨大的画卷,一幅由语言组成的画卷,画卷上细述了中国东北部的鄂温克族,从19世纪初到20年代的兴衰变迁,讲尽了几代人的故事。全书以一位长者的视觉讲述着身边人的爱恨情仇,聚散离合,苍凉又孤寂。
  这种苍凉孤寂的情感像一阵由额尔古纳河吹来的微风,在故事的开篇便裹挟着我去探寻。而在阅读这本书的时间里,我不止一次叹服于迟子建老师的遣词造句,她的文字是这样的细腻优美富有诗意,让人沉浸在她的笔锋之下,渐渐忘了生活的烦闷忧愁,只是在跟着文中“我”的步伐,走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躺在能看到星星的希楞柱里,瞧着逐苔藓而栖的驯鹿们,和族人一同围着篝火喝酒吃肉。
  这样的情感体验让我压抑沉闷已久的心,在那一刻终于重新鲜活了起来,合上书页,我的肉体依旧在城市中,可我的灵魂却好似还留存于那片美丽的土地,留存于那群与自然共生的人们中间。
  书中的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一切都是安静恬然的,即便是描写到生与死时,也没有那么的撕心裂肺,只是一种沉痛,然后便是对生命的释然。他们与自然共生,他们的生活起居离不开自然,即便生命的终结也以风葬的形式继续与自然共存着。
  20万字的篇幅,述尽了他们的一生。在这个不断有人死去,却又不断有新生命降生的家族中,我看到了一种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人生态度,他们与自然共生。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次对自然产生了一种爱意,一种向往,我想要去到那里,去亲眼看看那里的历史与风情。我想要看看那里的树、那里的云,我想要不止是我的灵魂到达,我想要我的肉体一同去到那里。
  我想即使是被生活打磨得再压抑再麻木的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感受到生命的震撼,并拥有一种重新鲜活起来的力量,并且一定和我一样,想要亲自去走访那片神秘的净土,去探寻书中的“他们”,去感受不同的生活与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