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最明夜,天涯共此时
2024年09月09日
字数:1,598
版次:Z0409_Print
钟芳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当一轮明月从海平面缓缓升起,在夜空高高悬挂,洒下一片银光洁白无瑕,惹人遐思无限。中秋节的月色很美,而中秋节根植传统节庆的文化积淀更是丰厚,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独特标识。著名节日民俗学家黄涛教授所著《中秋》一书,精心提练有关民间节俗,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极富人文色彩的中秋佳节。这是一部关于中秋的国民知识读本。作者从中秋的历史与内涵切入,将中华民族沿袭了几千年的中秋习俗,以及历朝历代人们欢度这一节日时的盛景,一路娓娓道来。平实的文字,辅以清新明快的古诗词和沉郁悠远的古画作,图文并茂、诗画唱和,更增添了这一节日的诗性与浪漫。中秋节与春节、端午节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最重要的传统佳节。除中秋之名外,在民间又有祭月节、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亮节、团圆节等诸多称谓。中秋节的起源,一说是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月亮的崇拜,每到月圆之时,大家都会举行拜月、祭月活动,后来逐步演进到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二说是源于祭祀月亮女神嫦娥。三说是源于古人在秋季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中,故名中秋。中秋节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代。最开始是被定在“秋分”这天,后被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并一直沿袭至今。自古以来,团圆、美满、和谐一直是中秋节不变的内涵,八月十五的夜晚,人们常常通过夜月的盈亏遥寄相思,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期盼普天之下月圆人更圆。由于这一美好的寄寓,极易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成为了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历史渊源流长。围绕这一佳节,千百年来流传下许多优美的故事和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同时,在传承中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中秋习俗。如吃月饼、食芋头、舞香龙、钱塘江观潮、放孔明灯、抛帕招亲、荡秋千等。在港台地区,还形成了花灯会与舞火龙,户外晚会与博饼等习俗。在千年的演进中,中秋节的习俗也不断地与时俱进。汉代时,拜月基本被皇家垄断。到唐朝时,文人士大夫中开始兴起在八月十五日月夜与家人或朋友一同赏月、饮酒、赋诗。至中唐,平民百姓亦崇尚在家中或寺庙等公众场合聚会、宴饮。晚唐时,中秋节终于全面升级为普罗大众共同欢度的节日。到宋代,中秋节的庆祝活动异常丰富多彩,除了白天宴饮,人们晚上还会通宵赏月、游玩,热闹程度堪比春节。
除了欢庆之外,宋代的中秋节已经开始注重家人间的团聚。元朝时,中秋节又多了一份文化意蕴,人们常把过中秋节的盛况写进诗词,编入戏剧,使之成为文学作品歌咏的主题。至明代,人们过中秋节渐渐少了些诗性和浪漫,赏月开始被拜月祈福、亲人团圆所取代,亲情成了过中秋节的主题。当时还出现了月饼这种重要的节令食品。明之前,月饼是作为祭祀月神的供品,只在祭祀时才会出现。到了明代,月饼已经成为过中秋节的必备食品。特别是到了晚清,祭月之风日渐式微后,吃月饼便成了过中秋必不可少的标配。
在黄涛的《中秋》一书中还专门辟出一个章节的内容,重点介绍了中秋节传入东亚、东南亚以后,亚洲诸国及海外华人、华侨过这一佳节时的情景。这是一场浩大的文化迁演,中秋节在向海外传播的过程中,虽然它的名称、习俗、过节方式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改变,但团圆、美满、和谐的节日主题却始终如一,被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民众所认可,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节日文化魅力的最好体现。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明代词人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中秋节是欢聚的节日,也是万家团圆的日子。良宵佳节,玉露生凉,丹桂飘香,皓月当空,一家人团团围坐桌旁,饮茶酒吃月饼,望圆月诉亲情,可谓其乐融融、其意切切。此刻,再悠然摊开《中秋》这本厚重的文化读本,让我们共同感悟中华团圆文化魅力的同时,又体味人间亲情的温馨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