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凝结抗战精神的抗大毕业证章
2024年08月05日
字数:1,536
版次:03

李笙清




  抗大第一期毕业证章,圆形,铜质,镶珐琅漆。证章正面为黄底,一颗鲜红的五角星将证章分为数个区间,从右至左分别镌刻“团结”“活泼”“严肃”“紧张”及“毕业证章”等繁体字,五角星中部镌刻“抗大”二字,下方刻阿拉伯数字“1”,即第一期。
  抗大,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简称,它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所专门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亦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最高军事学府。追溯其前身,最早是1931年在江西瑞金创办的中国红军学校,培养红军军政干部。1933年,根据红军发展形势的需要,中国红军学校扩建为红军大学。1934年,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红军大学改称干部团,随部队踏上长征的征途。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将红军干部团与陕甘宁红军军事政治学校合并,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学校,1936年6月改名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毅然捐弃前嫌,倡导和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以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7年1月,西北抗日红军大学随中共中央机关从陕西保安迁至延安,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杨尚昆任政治部主任,罗瑞卿任教育长。第一期学员1000余人,全部来自红军各部,分为三科,其中一科38人,大多是红军中的师、团以上中、高级干部,罗荣桓兼一科政委,既是学员,又是领导干部;二科约200人,三科800余人。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领导人出席开学典礼并发表讲话。
  抗大学制不一,从四个月到半年、八个月、一年、三年多不等,主要根据当时情况而定,其中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学制只有半年左右,第八期时间最长,为期三年多。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党中央指示第二期学员立即毕业,于童年8月奔赴各个抗日战场。在这一期的学员毕业证书上,有毛泽东亲笔题词: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
  在整个抗战期间,战争环境艰苦复杂,抗大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办学,总校曾辗转于陕北、山西、河北等地坚持办学,1939年7月曾由延安迁往晋东南根据地,三分校则留在陕北。1943年1月,抗大总校迁回陕甘宁边区,由徐向前出任校长。除了抗大总校,八路军、新四军建立的各大抗日根据地还相继建立了12所抗大分校,一般都是由根据地负责人兼任校长,为各个根据地的抗日武装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另有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1938年至1945年,抗大总校共招收了八期学员,加上各分校,共培训军政干部10万余人,为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941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处于最艰难的时期,为鼓励更多的热血青年和知识分子走进抗大,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为纪念抗大创办五周年挥毫题词:“号召千万青年,走上革命战场,高举抗大旗帜,插遍整个中国。”
  抗大创办后,精心设计了校徽、校旗和凯丰作词、吕冀作曲的校歌。1937年春,抗大第二期开学,鉴于学员数量增加和学校扩大的新情况,中央军委成立了抗大教育委员会,由毛泽东任主席。他十分重视抗大的教育和建设工作,亲自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抗大校训还被写进《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
  抗战胜利后,抗大于1945年底迁往东北,改称东北军事政治大学,抗大完成其光荣、神圣的历史使命。
  这枚毕业证章是抗大颁发给第一期学员的毕业证章,品相完好,虽历经八十多年风雨沧桑,仍然令人瞩目。尤其是上面镌刻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抗大校训,让人领略到抗大为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抵御外侮而英勇奋战所凝结的抗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