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瞿白音和新中国剧社的往事
2024年08月05日
字数:1,809
版次:03

吕传彬


  新中国剧社创建于1941年,实际上只活动了7个年头,那7个年头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在抗击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战争中度过的最艰苦的年头。剧社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开始了对日本军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双重斗争,其经历之崎岖艰辛,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它的历史任务胜利完成,主动宣告解散。
  当年新中国剧社用过的社徽是一匹象征任重道远的骆驼。剧社的重量级人物包括欧阳予倩、田汉、洪深以及瞿白音等。
  一
  瞿白音于1910年4月8日出生于原江苏省嘉定县(今改属上海市),小名昆昆,学名瞿金驹。他的祖父长期远处北方,是位很有学问却不求闻达的名士,京剧大师梅兰芳刚出道时,曾受到过这位老先生的热烈赞赏。瞿白音其母早逝,父亲名瞿顺卿。瞿白音是长子,下面还有个兄弟叫瞿金燕。
  瞿家虽说也是书香门第,但在嘉定无恒产,瞿白音自小即养育于王姓外家。他那低微的地位和清苦的生活,使他开始窥见了旧社会的丑恶本相。1931年初,瞿白音与年龄相仿的好友葛正济(即至今尚健在的戏剧家、翻译家葛一虹)、同辈亲戚查良鑅(后以田鲁为别名,蜚声于影剧界)等组织了嘉定青年文化促进会,编印了一些油印小报。不久又组成了暴风雨剧社,他们还联合了上海骆驼演剧队的陈鲤庭、苏薇、左明等人,连续在嘉定县城内孔庙的明伦堂上日夜演出,所演的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帝国主义狂舞》《到前线去》等,大部分是活报剧,收得的票款,悉数捐赠东北抗日义勇军。
  通过这些活动,瞿白音专业素养得到极大提升,还与已向专业转化的剧人赵丹、顾而已、王为一等结为好友,他毅然辞去了电报生的职务,一心扑到了戏剧工作上去。
  二
  1933年,瞿白音在南京参加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大部分时间仍活动在上海。当时他的周围已结集了许多同志和朋友,这些人经济条件都很差,生活清苦,往往既无固定职业,又没有合适的住处,正式排戏、演戏时,非得临时租借电影院或剧场,平时需要开会或进行集体活动,只得采取游击方式,极为不便。这时,瞿白音为大家找到了旧上海法租界霞飞路的689号。那里交通方便,环境幽静,又安全,不易引起反动势力注意。
  原来瞿白音的舅父王性之有位大女婿,姓秦,嘉定人,比瞿白音年长十几岁,曾在上海震旦大学读过几年书。此人思想开明,很早即向往于栽桑育蚕,提高农作物产量等理想,曾在浦东杨思桥地区办了一所东大农场,尝试种植一批来自法国的蔬菜。其后蔬菜陆续成活,收获颇丰,因而秦友鹤又在霞飞路689号租下了一套三层楼的店面房屋,底层作为东大农场的门市部,楼上两层的四五间房子,最初由秦友鹤本人及其来沪求学的子女居住,及至全家人都从嘉定迁移来沪,另找了寓所,霞飞路689号住的人便很少了。
  瞿白音发现了这个情况,自己便首先搬了进去,接着又说服秦友鹤,干脆将三楼的一大间转租给他们所办的业余剧社(在经济上支持这个剧社的据说有大世界游乐场的经理张善琨等几个人)。作为单身宿舍,于是王为一、田鲁等人便陆续迁入。二楼的大间则由白音介绍租给赵丹和叶露茜夫妇,后面的小间住的是单身的袁牧之。其他的影剧界人士如郑君里、王晨、唐纳、章泯、章曼苹、吴茵等都以朋友身份,络绎不绝地在霞飞路689号出入,这里俨然成为当时上海进步剧人的大本营。有人记得当时正在复旦求学的凤子女士,也曾使用这个地方,为曹禺名剧《日出》的上演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初排在内。
  三
  1937年,武汉、广州一线沦陷后,瞿白音曾和少数同志去过成都,搞了一些翻译工作。他到达桂林是1941年的冬天。
  桂林新中国剧社是在1941年10月初组成的,社长李文钊是一位爱国民主人士,党则派出了田汉、杜宣等同志在业务上给予支持。剧社成立后就演出了陈白尘编剧的《大地回春》和杜宣编剧的《南山之什》等,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配合,在后方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演剧热潮。可由于在经营上管理无方,以及发生工作人员卷款潜逃事件,使经济陷入了困境,李文钊以无力续办离去。此时,瞿白音到了桂林,他导演了田汉的《秋声赋》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剧《大雷雨》,因此剧社影响日益扩大,开始走向稳定。
  1942年,剧社计划演出夏衍、洪深、田汉三位名家合作编写的新戏《再会吧,香港》,但由于作品尖锐揭露了国民党四大家族祸国殃民的罪行,被一再禁演。后经抗争,虽被迫改名《风雨同舟》,一经与观众见面,效果很好(导演为洪深)。这期间杜宣曾去重庆,向周恩来汇报剧社前一阶段的工作。周恩来指示大家,一定要坚持下去,并拨款济助,于是剧社准备已久的果戈里名剧《钦差大臣》才得到隆重演出。瞿白音在内外行中大受赞赏,此剧被誉为“磨光”之作。
  (连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