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我与国立甘肃拉卜楞初级职业学校
2024年06月03日
字数:1,258
版次:03

丁秀山口述/曹建华 整理


  1939年,我的父亲丁伟成是国民政府甘肃邮政局的工作人员,由于家境尚可,加之父亲比较重视子女教育,因此1939年我刚满16岁,在兰州上完了初中,考取了兰州农校。
  我入校不久,父亲听说同仁要将自己的子女送去夏河拉新成立“甘肃拉卜楞边区初级职业学校”读书。他了解到这是一所由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组织部主办的学校,师资力量很强,教师大多是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人士。父亲本来就对我上农校不是很满意,认为学农业技术没啥前途,一辈子要和土地打交道。而夏河这所拉卜楞初级实用职业学校,招收学生50人,分畜牧、卫生两班。食宿,衣物均由学校供给,经费由地方财政支出。不但能够学到更实用的技术技能,还有财政支持。一旦战争结束(抗战),国家建设一定需要有一定技能的人才。就这样我从念了二个月的兰州农校退学,在1939年底随工作调动的父亲去考夏河拉卜楞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夏河拉卜楞初级实用职业学校招收的正是16-20岁的初中毕业,所以我很顺利的考入拉卜楞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就读。
  当时的民国政府能将职业教育学校开办到夏河县这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确实很不容易。而我,能够在西北偏远地域,在战火纷飞的岁月,有一隅安静的地方读书,真是非常幸运。
  学校校长是刘廉克,德国留学归来学生,由民国中央政府组织部派遣担任拉卜楞初级实用职业学校校长。我通过考试被录取到卫生职业班。拉卜楞初级实用职业学最初将学校设在甘南的藏民小学院内,院子不大,不大的几间教室里的学生们大多来自临夏甘南。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是康建兰,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医科专业,给我们主讲外科学。除了专业课,学校还给我们上语文、数学、历史。这些老师们留给我们印象很深的是,虽然工作、生活在偏僻的西北,但是他们的着装很讲究,干净整洁,言谈举止优雅大方,具有绅士风度。
  我们专业老师们除了授课,课余时间还给当地的老百姓看病,不过来看病的人还是很少,藏族群众们一般不来,他们不信奉西医,主张念经祈祷。
  闲暇休息时,我们也去甘南街上玩,冬天周围一片苍凉,但是每当春夏之际景色还是很优美的,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给年少的我们也带来一丝欢乐。课余基本没有其他文化娱乐活动,我就看《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小说度过闲暇时间。
  1941年我们快毕业时的,学校更名为“国立拉卜楞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并交由国民政府教育部管理。1942年我与同学们一起回到兰州,在当时的翠英门甘肃省立医院实习,完成了我们学业。1946年3月,更名为“甘肃省立夏河简易师范学校”。1949年10月,学校由九甲搬至河南村(原夏河县国民党党部)。1950年秋学校更名为“甘肃省夏河初级师范学校”。1956年学校由河南村迁至马莲滩。
  1959年,因夏河县更名为德吾鲁市,学校因此也更名为“甘肃省德吾鲁市师范学校”。1960年,更名为“甘肃省夏河师范学校”。1966年9月学校搬迁至州府合作,更名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师范学校”。1969年至1972年期间,学校办学规模扩大,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综合专科学校”。1972年后,又恢复校名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师范学校”至今想起来这都是七十年前的事了。尽管当时办学时间短,但还是给临夏甘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一些实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