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守正创新担使命 文旅融合促发展
2024年05月31日
字数:1,643
版次:03

何效祖


  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甘肃省文旅系统深入学习贯彻,指导推动文旅产业加快恢复发展,全省共接待游客3.88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45.8亿元,同比增长187.8%和312.9%,分别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104.0%和102.4%。今年,甘肃文旅屡次“出圈”,暖心瓜州、甘肃社火、陇南诗会、天水麻辣烫、兰州“黄河大合唱”等先后火爆出圈,甘肃旅游提前进入旺季,文化建设和文旅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文旅系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守正为主线,以融合为方向,持续扛牢文化使命、守好文化根脉、推动文化繁荣、做强文旅产业。
  一、聚焦政治担当,扛牢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等部署要求,是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总方针、总遵循、总要求。要把握三个重点:文化强国战略。党的十八大对文化强国建设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党的二十大作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部署。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认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把握“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文旅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
  二、聚焦保护传承,守好文化根脉。加强文物保护。加快敦煌研究院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推广“中国经验·敦煌模式”。推进庆阳南佐遗址等考古项目,加快大地湾、大堡子山、锁阳城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实证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把河西走廊建设成为首条“国家文化遗产线路”。推动非遗传承。实施长城非遗保护行动计划,推进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修复。实施非遗传承人记录工程和研培计划。发挥非遗馆、传承体验中心、非遗工坊等场所综合效应。推出一批非遗旅游线路、研学产品和演艺作品。加快活化利用。加强出土文物、考古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展示传播及文创产品开发。大力发展文化遗产数字化活化业态,推动更多文物故事和文化体验融入百姓生活。
  三、聚焦群众需求,推动文化繁荣。创作文艺精品。推荐音乐剧《飞天》等作品申报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综合提升舞剧《丝路花雨》、秦腔《蔡文姬》等剧的艺术水准,扶持音乐剧《常书鸿》、陇剧《大河东流》等新剧创排,打造《麦积圣歌》《白马盛典》等驻场演艺,创作数字与传统艺术结合的“破圈”文艺产品。做好文化惠民。构建15分钟文化生活圈,将博物馆等“五馆一中心”打造成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公共文化数字平台资源库集群,推进全民数字化阅读。持续开展“春绿陇原”“村晚”等惠民文艺展演、文化活动。推动非遗进景区、进乡村、进街区、进夜市、进剧场,让广大群众共享精神文明成果。擦亮文化品牌。突出公祭伏羲大典、敦煌文博会、《四库全书》《读者》《丝路花雨》《河西走廊》、“五个一工程”、一县一文艺院团建设等,打造“八个一”文化品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四、聚焦融合发展,做强文旅产业。深化文旅融合。重点推动文体旅、农文旅、文商旅融合,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区、旅游线路及主题酒店、主题乐园、驻场演艺等。争取甘南冶力关5A级景区和刘家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获批挂牌。加快产业升级。挖掘各地特色文化资源,推出一批“爆款”文化创意产品、大流量文化IP、沉浸式文旅场景。探索用AI等前沿科技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网络视听、数字艺术等新业态。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动漫产业基地。提高营销质效。“走出去、引进来”开展宣传营销。打好网络营销“组合拳”,开展“诗意甘肃——丝路长风三千里”等主题活动。面向国内外讲好甘肃文旅故事,推介甘肃文旅产品,着力构建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