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战火硝烟中“唱大戏”
2024年04月29日
字数:1,881
版次:03
龙玉纯
孙才,男,汉族,吉林前郭人,1955年9月出生,1974年12月入伍,197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学员大队原政治委员,副师职,大校。曾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4次,获“战时优秀机关干部”荣誉。
一
“我4次下连蹲点代职,躲过了越军的7发狙击子弹,在老山防御作战最前沿阵地——那拉口的猫耳洞里和战士一起战斗38天。三连坚守阵地105天,被成都军区授予‘坚守英雄连’。”他微笑着淡然地说。1985年8月,孙才所在的138师414团担负老山最前沿地区的防御任务。这个地区有三个高地与敌各占一半,距敌最近的哨位只有八、九米;这个地区敌我处于胶着状态,天天有炮击,夜夜有偷袭;这个地区生活最艰苦,官兵只能蹲在石缝和猫耳洞里,要坐直不起腰,要睡伸不开腿,晴天洞里像蒸笼,雨天则是“水帘洞”。吃喝拉撒睡就更艰难了,想出洞解个溲还有被敌人枪击的危险。想从团机关驻地到前沿阵地去一次也不容易,要经过百米“生死线”,不但敌人的炮火经常轰击,而且山陡路滑,交通壕污泥没膝,再加上地雷遍布,时刻都有生命危险。
“其实我可以不去前沿阵地。”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当时,他患病未愈,身体虚弱,医生也下了“防止劳累”的诊断意见。他是团政治处组织干事,是机关小有名气的“笔杆子”,在机关写写材料,打打电话也是可以的。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他不想在关键时刻退缩,不但积极向领导争取,而且还暗暗加强自身体能训练,每天提前起床练爬山,一坚持就是一个多月,使自己的体力有了很大增强。
部队接防时,为了解决战士们初上战场思想紧张的问题,确保顺利开赴前沿阵地,确保胜利完成坚守任务,不丢一人、不丢一枪,不丢一个哨位,团长、政委决定派一名政治处的干事到最前沿那拉口的三连阵地和战士们一起坚守。孙才不顾自己身体虚弱,主动要求去防御最前沿的三连阵地,8月5日夜,他和连长孙喜发一起带领第一批战士摸向前沿,他们在黑夜中穿过百米以上的封锁线,躲过狙击步枪的射击,黎明前,战士们按时接防。孙才和战士们坚守阵地10天后,才返回团指。
在“9.8”战斗前夕,孙才又冒着炮火来到三连阵地蹲点15天,他深入猫耳洞,对连队官兵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和连队干部一起制订抗敌进攻和防敌偷袭的各种方案。在“9.23”出击作战胜利以后,越军进行了疯狂的报复,白天频繁进攻,晚上反复偷袭,企图夺占我方高地,处在防御最前沿的三连“压力山大”。就在这种情况下,他毅然再一次来到三连,代理指导员,和大家一起研究应对措施,并对连队进行五种革命精神和革命气节教育,逐个哨位检查督促防敌措施的落实情况。在战斗最激烈的阶段,他替换连长指挥8个夜晚,指挥连队打退敌人偷袭和进攻13次。
在战斗空隙,他及时总结战斗经验,收集官兵英雄事迹进行宣传,使大家深受鼓舞。由于猫耳洞条件太艰苦,他和战士们一样,脚上脱了一层又一层的皮,痛苦不堪,炮弹炸得头痛,连续有15天基本睡不着觉,还得了综合疲劳症,但他一声不吭,默默坚持,和战士一起抬伤员,夜里替战士值班。3个多月的时间,他跑遍了三连大部分猫耳洞,总结上报了三连阵地党支部建设做法和只身坚守16小时的孤胆英雄周慎辉事迹等9份材料。由于他的总结和推荐,周慎辉被上级表彰并参加了解放军英模报告团。猫耳洞里的战士们,感慨地说:他一去,个个受鼓舞;他一走,人人都思念。
二
“一个战士就是一座山峰,一个连队就是一道长城!”这是我在三连蹲点代职的最深体会。面对猫耳洞里这些写血书要上前线、为祖国而战不惧牺牲的战士,作为机关来的干部,我当时想得最多的是,怎样才能为他们多做点贴心事。”孙才神色凝重地说。他第一次从机关下到三连,上阵地蹲点10天,就向团里反映解决了连队大小12个具体问题,想方设法为战士们排忧解难,战士们都叫他“猫耳洞里的贴心人”。
当时正值雨季,大家在泥与水里生活、在血与火中战斗,再加上水土不服,蚊虫叮咬,阵地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烂裆、长疮,皮肤溃烂,短裤不够穿,缺少药品,他立即打电话向团政委汇报这一情况,政委当天就派人外出购买短裤和药品,及时送上阵地。军姜福堂政委关心前线官兵,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那拉口一营指挥所。姜政委听说在最前沿猫耳洞有一名政治处干事和战士们一起作战,专门打电话到前沿阵地找孙才,姜政委给予他高度赞扬,政委说:“你是政工干部的骄傲,是政治机关的光荣。”孙才感谢首长的关心,并实事求是向首长报告,猫耳洞内太潮湿,有的被子已经烂了,再加上哨位增加,被子不够用;另外阵地缺水,水果罐头不足。军政委当即表态,被子增拨,罐头特供。当上级把防潮被和气垫褥子等物资送到前线阵地时,战士们像过节一样高兴。 (连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