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丝路古道的古纸
2024年03月25日
字数:1,806
版次:03

张天雁


  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我国境内的丝绸之路上,从东到西先后发现了陕西的灞桥纸、扶风纸,甘肃的放马滩纸、伏龙坪纸、旱滩坡纸、居延纸、马圈湾纸、悬泉置纸,新疆的罗布淖尔纸等古纸,这些古纸都是西汉中后期遗物,比东汉蔡伦发明的“蔡侯纸”还早。
  灞桥纸:1957年5月发现于陕西西安市东郊灞桥砖瓦厂的汉墓中,故称“灞桥纸”,为汉武帝时期(前140-前87年)的遗物,距今已有2千多年历史,比蔡侯纸早200多年。
  灞桥纸是垫衬在墓中的一枚三弦钮青铜镜上,共有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块长宽各约10厘米。主要原料是大麻,掺有少量苎麻,呈浅暗黄色,质地薄,粗糙,表面有较多未松散的麻纤维束或双股细麻线头。
  扶风纸:又称中颜纸,1978年10月发现于在陕西扶风县太白乡中颜村汉代窑藏中,故称“中颜纸”,为汉宣帝、汉平帝时期(前73-1年)的遗物。
  扶风纸发现于窖藏陶罐中的装饰件铜泡,铜泡中填塞了揉成团的古纸,其中,最大的一块长为7.4厘米,宽为6.8厘米,主要原料为麻类,呈乳黄色,组织松散,纸浆分布不匀,纸质粗糙,但较坚韧、耐折,色泽较好,是纸较为原始的形态。
  放马滩纸:1986年6月发现于甘肃天水市麦积区党川镇放马滩5号墓中,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前179年-前141年)的遗物,比蔡侯纸早了近30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纸张实物。
  放马滩纸为不规则碎片,其中,最大的一块长5.6厘米,宽2.6厘米,呈黄色,纸质薄软而具有韧性,边缘不太规整,是一幅麻纸地图,有用细墨绘制的山脉、河流、断崖及道路等,是世界最早的纸绘地图。
  伏龙坪纸:1987年9月发现于甘肃兰州市城南伏龙坪的东汉墓中,是迄今为止甘肃发现的最大、最完整、文字最多、最标准的墨迹古纸。
  伏龙坪纸呈圆形,共有3张,直径17.5厘米,是用来包垫墓中的一面铜镜,纸上有“妇悉履……奈何当奈何……”文字,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墨迹纸之一。主要原料为麻、草和树皮等植物纤维,呈白色,纸面薄厚均匀,较为光滑,柔软有韧性。
  旱滩坡纸:1974年发现于甘肃武威市柏树镇旱滩坡东汉墓中,衬裱在一辆木俑牛车的车盖上及车辕杆两侧至车底,主要原料为麻纤维,有淡黄色和白色两种,淡黄色纸较脆,白色较柔软。其中,最大的一块为淡黄色,长宽5厘米,纸质细薄,上有残存文字墨迹,可辨出为“青贝”等字。
  居延纸:又称金关纸,1942年秋,我国考古学家劳榦和石璋如在甘肃金塔县额济纳河沿岸汉代居延遗址的查科尔帖烽燧下发现的一张汉代纸,为东汉和帝永元十年(98年)遗物,比蔡侯纸早了7年;1973年8月由甘肃居延考古队在金塔县额济纳河东岸汉代居延肩水金关遗址中发现了两块麻纸,即“金关纸”,为汉宣帝、汉哀帝(前52年-前3年)的遗物,比蔡侯纸早了157年。
  1942年发现的居延纸是植物纤维制成的,厚而粗糙,帘文不清晰,上有隶书字20余个,依稀可辨。1973年发现的居延纸,以苎麻成分为主,色泽匀净,质地细密坚韧,纸背有帘纹。白色的一块长21厘米,宽19厘米,色泽白净,薄而匀,质地好,强度大,纤维束较少;暗黄色的一块长11.5厘米,宽9厘米,似粗草纸,较稀松,含麻筋、线头和麻布碎块,反面有帘纹痕迹。
  马圈湾纸:1979年10月由甘肃省汉长城联合调查组发现于甘肃敦煌市马圈湾西汉烽燧遗址,为汉宣帝元康至甘露年间(前91年-前48年)的遗物,早于蔡侯纸。
  马圈湾纸数量多、保存好、残存面积大,共发掘出5件8块,纸质有粗、细之分,纸色有黄、白,表面质地细腻,有帘纹。其中,最大的一块长32厘米,宽20厘米,四边清晰,是迄今所见最完整的一张纸。
  悬泉置纸:1990年10月至1992年12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现于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为汉宣帝、汉哀帝时期(前73年一前1年)的遗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有文字的纸张实物。
  悬泉置纸共发掘出460余张,是我国考古发掘中发现汉代古纸最多的遗址。其中,有10片残纸上书写有字,多为白色和黄色纸,有7张属西汉、2张属东汉,1张属西晋。在一块长6.5厘米、宽3.5厘米的汉纸上,草体墨书两行汉字。主要原料为麻织物和很细的丝织物,表面粗糙,纤维不均,无帘纹,用于书写文件、信件及包装物品。用于书写的质细、光滑、较厚;用于包物的粗糙,可分为黑色厚、黑色薄、褐色厚、褐色薄、白色厚、白色薄、黄色厚、黄色薄8种。
  罗布淖尔纸:1933年,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发现于新疆罗布淖尔(今罗布泊)汉代烽燧遗址,为汉宣帝黄龙元年(前49年)遗物,比蔡侯纸早一个半世纪。
  罗布淖尔纸是一块长10厘米,宽4厘米的麻纸,呈白色,质地粗糙,不匀净,纸面尚存麻筋,可以清楚地看到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