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核科学开拓者的足迹—戴传曾
2024年03月25日
字数:1,885
版次:03
王贞虎
三
经过一个月的海上颠簸旅行,1952年初,戴传曾经香港到达广州。“我又回到了祖国!”在广州,戴传曾参观了新中国工业商品展览会,看到了祖国的进步,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信心。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北上。在火车站,戴传曾受到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钱三强所长的热烈欢迎。
戴传曾来到了近代物理所。这里,没有卡文迪许实验室那样优良的实验设备,却成了怀着殷殷爱国心的在国内外的核科学工作者聚集的中心。这里,也给了戴传曾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广阔天地。
核辐射,肉眼看不见,又摸不着。要建立和发展各种核物理和放射化学的实验技术,就首先要有核探测手段。但现成的仪器,国内没有,西方国家又实行封锁禁运。危难之处显身手。戴传曾从钱所长的手中,接过了核探测器组组长的担子。
在工作中,戴传曾很注意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大家的创造精神。他在组里建立了每周汇报交流工作制度。汇报会上,戴传曾经常是第一个发言。大家一起讨论,互教互学,为开展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在这个组工作的人员中,除他之外,还产生了唐孝威、李德平、胡仁宇3位学部委员。
为了发展我国的中子探测技术,戴传曾带领青年人到辅仁大学修复液态空气压缩机,自己动手制备液态氮,然后放在杜瓦瓶中用三轮车拉回来;戴传曾又把从英国带回的铍粉装入玻璃管,再充入其他同志从协和医院废弃的500毫克镭氡装置中提取的氡气,做成氡铍中子源,最后获得了性能良好的三氟化硼中子计数管。后来的宏观中子物理实验和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测量,用的就是这样的计数管。
戴传曾骑着自行车到天桥旧货摊购买来可以利用的零部件,带领大家吹玻璃管,设计电子线路,焊接电路,建立了我国卤素盖格计数管的生产工艺,并推广到华东电子管厂批量生产。这项工作,填补了我国卤素盖格计数管的空白,获得了我国首批科学奖——1956年度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三等奖。
四
1958年,戴传曾提出了在反应堆孔道上安装晶体谱仪测量中子截面的主张。随后,他带领两个年轻人开始设计中子晶体谱仪。途径还是改旧利废。他到中科院物理所捡来了一个废弃不用的X射线衍射仪刻度盘,如获至宝。以此刻度盘为基础,设计制做了一台独具一格的中子晶体谱仪。戴传曾还想办法使谱仪具有了好的角度精确度,制作了一个可塞入反应堆的高精度准直器。5个月后,我国的第一台中子晶体谱仪研制成功了。利用这台谱仪,戴传曾进行了若干核素的中子全截面、裂变截面的测量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何泽慧先生用时间飞越法获得了我国第一批热中子截面数据。戴传曾说:“当时,我高兴极了。觉得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得到了最好的报偿。”
稍后,戴传曾又与长春光机所合作,利用钱三强所长弄来的一个高射炮用底盘,研制成了我国的第一台中子衍射谱仪,并首先开展了单色中子衍射研究,其精度和分辨率都达到了当时国际水平。
戴传曾常说:“工作就怕不去做。只要用心去做,就没有不成功的。”1959年,苏联撕毁合同给稳定同位素分离器的建造造成了严重困难。这一工作,是氢弹装料工作的基础。戴传曾临危受命,担任了第九研究室主任。那时,苏联想把刚起步的中国核工业卡死在摇篮里。援建的电磁分离器工程,只有真空盒、大磁铁摆在那儿,其关键部件离子源和接收器都没有,甚至连真空泵也未到货。戴传曾组织全室同志,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从所选材料,材料的耐高温、耐腐蚀的性能等本质问题着手,进行了扎扎实实的研究工作,研制成了分离器的配套设备,并于1965年生产出第一批稳定同位素。这项工作,也使戴传曾的工作领域得到了拓宽。
五
在负责组织电磁分离器研制工作的同时,戴传曾又在另一个领域开始了新的开拓。
当时,苏联撤走反应堆专家,给我国刚刚上马的钚—239生产堆的建造造成了巨大的困难。二机部领导慧眼识珠,任命戴传曾为建造生产堆的科学顾问。
二机部领导决定让戴传曾担任生产堆科学顾问并不是偶然。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戴传曾就利用重水反应堆热柱建立了大面积裂变中子谱的屏蔽实验装置,进行了不同组合系统的宏观中子性能衰减研究,为核潜艇工程屏蔽设计提供了可靠数据。
1965年,北京194所成立后,戴传曾担任副所长。在反应堆工程这个领域,戴传曾没有权威可言。但他凭着深厚的物理学基础和对核反应堆的理解,对194所的科研和学术工作进行着有力的领导。
戴传曾亲自参与了生产堆的工艺资料消化吸收,并确定了关键工艺,选定了材料技术参数;他奔波于四川山沟与北京之间,通过对国外材料的比较消化,指导确定了“49—3”高通量堆的用途、规模、堆型及堆物理方案;他组织完成了核潜艇元件的辐照检验任务;他亲自参加了我国第一个大型材料热室的工艺、施工设计;他还结合自身的优势,直接参加了为动力堆工程提供有关宏观中子截面数据的堆屏蔽实验。
(连载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