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春龙抬头五谷丰登
2024年03月11日
字数:1,774
版次:07

矫友田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被称为“春龙节”“青龙节”“春耕节”等。它是中国民间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民间传说,这天是龙抬头的日子,人们纷纷举行各种仪式庆祝“龙抬头”,以示敬龙祈雨,希望上苍保佑农业丰收。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大国。农业丰收,天下太平,便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一个最美好的愿望。但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欠发达,农业生产处于靠天吃饭的原始阶段。人们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便祈求神灵的保佑。于是,我国民间在很早就出现了祭祀土地神和日神的活动。
  然而,仅仅有阳光、有土地还是不行的,必须有水才能够保证农业真正丰收。于是,想象中的龙能治水的神话便应运而生了。
  龙,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连古代的皇帝也借龙以降服臣民,故有所谓“真龙天子”之称。
  龙抬头节,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而南方水多,土地少,这天多流行祭祀土地神。由于北方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病虫害的侵袭也是庄稼的一大患。因此,人们求雨和消灭虫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当中,龙抬头节对人们而言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故而,在这个节日里,我国北方民间有许多与迎龙、敬龙相关的习俗,诸如“引龙回”“焙面旗子”“炒黄豆”“剃龙头”“戴龙尾”等等。
  引龙回,亦称“引钱龙”,就是取灶灰从户外水井边或河边撒起,一路逶迤步入宅厨,旋绕水缸,成一弯弯曲曲的灰龙。明朝文人沈榜在其撰写的《宛署杂记》中写道:“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曰引龙回。”
  过去,孩子们对撒灶灰非常感兴趣。他们总是争着给大人打下手,用一双小手轻轻地捧起灶灰,随在大人的身后一点点地撒开,蜿蜒不断,连缀成线,觉得好玩极了。
  我国民间有正月不剃头的习俗,所以龙抬头这天也成了理发的好日子。这一天理发,叫“剃龙头”或“剃喜头”。借龙抬头这一吉时,保佑孩子们健康成长,长大以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为了辞旧迎新,以求带来好运。故而,民谚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之说。
  “戴龙尾”,是二月二这天专属孩子们的习俗。到了二月二,大人们拿出平日积攒的花花绿绿的布头,剪成硬币大小的圆儿,再用切成段儿的高粱秸儿将五彩布片连接起来,末端还要系上彩色布条儿。做好的“龙尾”,拴在孩子们的衣帽上。当那些戴着“龙尾”的孩子们,在街上快乐地嬉戏奔跑时,五彩流苏随风飘荡,使他们一个个显得神采飞扬。这一习俗其实代表了大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福,希望他们能够平安健康、生龙活虎一般地成长。
  为了讨吉利、求喜气,这一天,我国各地普遍把吃的东西都冠以“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油炸糕叫“吃龙胆”等等。
  龙抬头,原本是一个以敬龙活动为主的节日。但这些食品的名字又颇令人诧异。如果神龙有灵,听到这些名字之后,会不会吓得浑身哆嗦呢?
  由此也可以看出劳动人民的乐观与幽默。想来,这大概算是芸芸众生对龙敬畏到骨子里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吧。
  而在二月二的美食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炒黄豆、面旗子和玉米花了。民谚有云:“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
  山东不少地区,在二月二这天,还有蒸“圣虫”的习俗。圣虫,据说就是传说中的龙。虽说传说中有龙,但人们并没有真实见过。所以,民间的妇女在制作圣虫的时候,将蛇的形象融入其中。因此,圣虫的外形,就像一条盘起来的蛇。
  民间认为,在二月二这天,将一对圣虫放进面缸里,米面就不会生虫;同时“圣”与“生”谐音,还寓意着越吃越有。
  旧时,农民在储存粮食时,经常使用囤子。囤子,是采用柳条编成的,多为圆形。
  “大囤满,小囤流”,不仅寓意着一个家庭生活富裕,也是过去每一个家庭所追求的目标。故而,在北方民间才会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的谚语。
  在二月二这一天,天刚蒙蒙亮,农民们便从锅灶内扒出先前煮饭时积攒的草木灰,开始在在家门口或场院里打囤子。
  打囤子所用的草木灰还有一定的讲究,要用玉米秸、谷秸、花生蔓子等庄稼秸秆烧出来的灰。所以,头几天做饭,不能用别的草,就是为了攒下打囤子用的草木灰。
  打囤子用的工具各不相同,有的用柳编簸箕,有的用木簸箕,还有的用铁簸箕。因为所用的工具不一样,打囤子时所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你听,这边“突突突”,那边“梆梆梆”,犹如一曲特殊而又悦耳的交响乐,在静谧的乡村上空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