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张掖东山的前凉学者郭荷
2023年11月13日
字数:1,255
版次:03
郭荷,字承休,略阳(今甘肃秦安县)人,生卒年不详,前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教育家。郭荷明究群籍,特善史书,在张掖东山聚徒讲学达千余人。他不应州郡之命,前凉王张祚曾遣使者以安车束帛征为博士祭酒,署太子友。不久,郭荷上书乞还,张祚又遣以安车蒲轮送还张掖东山。所著文赋已佚,《晋书》有传。
郭氏一族,人才辈出,特别是关陇一带的郭氏,文臣武将,史书记载的不在少数,都在政治军事方面颇有建树。在文化学术方面,则首推郭荷。郭荷,出生于“以经学致位”的士人家庭。
郭荷大名鼎鼎的六世祖郭整,盛年时期约在汉安帝、汉顺帝两朝。郭整自小勤奋好学,读书比较用功,年轻时已经是一位饱学经史、才华横溢、名声远播的士人。朝廷多次征召他入仕为官,都被他婉言相拒。史载,在汉安帝、汉顺帝时,朝廷“公府八辟,公车五征”,郭整都不为之心动,“皆不就”,坚决地回绝了朝廷的美意。
郭整的这一家风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子孙,到了郭荷这一代,这个家族都严守祖训,没有人想着去做官。大家都过着耕读传家的日子,年轻人在辛苦劳作之余,则是一门心思地读经、研经,立志成为像高祖父一样的饱学之士,成为人人仰慕的圣贤。
少年时代的郭荷随着父母一直生活在家乡略阳。稍长后,郭荷更加勤奋用功,“明究群籍,特善史书”。青年时名气已经很大,是当地公认的第一才子。据史书记载,略阳官府多次请郭荷做官,他都是恪守祖训,一一婉拒,“不应州郡之命”,在家里忙时耕种稼禾,闲时持卷读经,好不自在。
永嘉之乱,中原烽火连连,哀鸿遍野,士人纷纷到江左或河西避难,郭荷及家人当是随西迁逃难的人流来到了河西走廊的重镇——姑臧。
姑臧城,是当时前凉政权的都城,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避难士人。但郭荷淡泊官场,无意宦途,继续西行,来到张掖城东三十余里的合黎山隐居。
郭荷在合黎山隐居时,居住在东山寺。据史载,东山寺原有大小庙宇40多座,分为南北二寺,建筑宏阔,香火旺盛,朝拜者络绎不绝。
在东山寺隐居期间,一是为解决生计问题,二是有感于当地文风闭塞,郭荷便重拾经书,在东山寺聚徒讲学。他所讲内容是从关中带来的最新经学知识,听讲者与日俱增,影响久远。
353年,前凉王逝后,辅国张祚篡立为凉王。张祚为巩固权位,想方设法拉拢大批当地士人。闻郭荷盛名,特遣官使,许以博士祭酒重职,给予最高礼遇——安车束帛迎请。并以如拒即予处死威逼。郭荷无奈,即到姑臧赴任。
在博士祭酒任上,郭荷尽职尽责,勤勉讲授。不久,张祚又改任他为太子友。太子友,是前凉时期的一种官衔,主要职责是辅佐太子。郭荷以年老多病为由,上书乞还。张祚无奈郭荷言辞决绝,允其返回。
为示天下,张祚以更高规格的礼遇——安车蒲轮,把郭荷送到张掖东山寺(在古代,安车蒲轮大多用在封禅或迎接贤士,以示礼敬)。到东山寺后,郭荷仍然过着隐居讲学的生活,他“尽传其学”,一大批河西学子,皆得其真传。郭荷享寿84岁无疾而终。
郭荷在河西的讲学授徒,使古代传统学术得以在当时的乱世中原,传承保留于相对安定的河西政权(史称“五凉”时期),为后世中国传统学术的传承,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郭氏一族,人才辈出,特别是关陇一带的郭氏,文臣武将,史书记载的不在少数,都在政治军事方面颇有建树。在文化学术方面,则首推郭荷。郭荷,出生于“以经学致位”的士人家庭。
郭荷大名鼎鼎的六世祖郭整,盛年时期约在汉安帝、汉顺帝两朝。郭整自小勤奋好学,读书比较用功,年轻时已经是一位饱学经史、才华横溢、名声远播的士人。朝廷多次征召他入仕为官,都被他婉言相拒。史载,在汉安帝、汉顺帝时,朝廷“公府八辟,公车五征”,郭整都不为之心动,“皆不就”,坚决地回绝了朝廷的美意。
郭整的这一家风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子孙,到了郭荷这一代,这个家族都严守祖训,没有人想着去做官。大家都过着耕读传家的日子,年轻人在辛苦劳作之余,则是一门心思地读经、研经,立志成为像高祖父一样的饱学之士,成为人人仰慕的圣贤。
少年时代的郭荷随着父母一直生活在家乡略阳。稍长后,郭荷更加勤奋用功,“明究群籍,特善史书”。青年时名气已经很大,是当地公认的第一才子。据史书记载,略阳官府多次请郭荷做官,他都是恪守祖训,一一婉拒,“不应州郡之命”,在家里忙时耕种稼禾,闲时持卷读经,好不自在。
永嘉之乱,中原烽火连连,哀鸿遍野,士人纷纷到江左或河西避难,郭荷及家人当是随西迁逃难的人流来到了河西走廊的重镇——姑臧。
姑臧城,是当时前凉政权的都城,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避难士人。但郭荷淡泊官场,无意宦途,继续西行,来到张掖城东三十余里的合黎山隐居。
郭荷在合黎山隐居时,居住在东山寺。据史载,东山寺原有大小庙宇40多座,分为南北二寺,建筑宏阔,香火旺盛,朝拜者络绎不绝。
在东山寺隐居期间,一是为解决生计问题,二是有感于当地文风闭塞,郭荷便重拾经书,在东山寺聚徒讲学。他所讲内容是从关中带来的最新经学知识,听讲者与日俱增,影响久远。
353年,前凉王逝后,辅国张祚篡立为凉王。张祚为巩固权位,想方设法拉拢大批当地士人。闻郭荷盛名,特遣官使,许以博士祭酒重职,给予最高礼遇——安车束帛迎请。并以如拒即予处死威逼。郭荷无奈,即到姑臧赴任。
在博士祭酒任上,郭荷尽职尽责,勤勉讲授。不久,张祚又改任他为太子友。太子友,是前凉时期的一种官衔,主要职责是辅佐太子。郭荷以年老多病为由,上书乞还。张祚无奈郭荷言辞决绝,允其返回。
为示天下,张祚以更高规格的礼遇——安车蒲轮,把郭荷送到张掖东山寺(在古代,安车蒲轮大多用在封禅或迎接贤士,以示礼敬)。到东山寺后,郭荷仍然过着隐居讲学的生活,他“尽传其学”,一大批河西学子,皆得其真传。郭荷享寿84岁无疾而终。
郭荷在河西的讲学授徒,使古代传统学术得以在当时的乱世中原,传承保留于相对安定的河西政权(史称“五凉”时期),为后世中国传统学术的传承,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