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宝库
2023年10月18日
字数:1,673
版次:03

王华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号召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强调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使命任务,要求我们秉承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精神,创造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新文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文化力量和文化精神。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中国式现代化才能行稳致远。以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为依托,以近代中华民族谋求伟大复兴的近200年历史、特别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和实践的百年奋斗历史为依托,中华文化在漫长历史中吐故纳新、革故鼎新,从“民贵君轻、政在养民”到“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步积淀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前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共识、汇集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治国安邦智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想基础和经验借鉴。
  中国式现代化延续了“民为邦本”的精神。中国自西周开始,便以“敬天保民”为执政的指导思想,而天意就是民意,天心就是民心。民为邦本的理念便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国式现代化承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精神理念,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始终,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使党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以为了人民为根本、以依靠人民为动力、以造福人民为目标,真正实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资本”逻辑驱动的弊端,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价值逻辑,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和合共生”的理念。“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合共生,主张和而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有效传承了传统文化中“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价值追求,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统筹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发展需求,崇尚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立己达人的高尚理念,体现了我国“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胸怀格局。从文明特征看,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等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体现了对西方资本“单向度”文明的历史性超越。从文明格局看,中国式现代化秉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目标,以平等互利合作共赢为国际关系价值准则,超越了“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零和博弈论”思维定势。从文明形态看,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失,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世界发展开辟了新的实践样态,为人类文明宝库增添新的理论成果,为世界文明打上鲜明的中国烙印。
  中国式现代化凸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人际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点和核心精神,也是中华文明能够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思想,处处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中国方案。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要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意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努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新的文化形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者系省政协委员,省政府文史馆馆长、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