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大夏河流域肇始夏代文明
2023年10月16日
字数:1,784
版次:03
漆子扬
和政县高庙出土的齐家文化彩陶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大夏人生活在大夏河(今广通河)流域的甘肃广河、和政一带。作为当时全国文化政治中心的大夏地区,将彩陶艺术推向顶峰,创造了开辟人类新纪元的马家窑文化。大夏人的子孙大禹深受故乡彩陶文明、齐家文化的熏陶,治理洪水,统治诸夏,开创夏代文明的先河(为了纪念大禹的历史功业,今临夏地区的积石山、和政、广河等县在过去修建了大量禹王庙,有的村庄也以禹王命名)。大夏河地区的玉石之路文明、彩陶文明和夏文明相互印证,说明大夏河地区曾经是齐家文化的摇篮和夏文明的中心区域。2016年8月,美国《科学》杂志发表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吴庆龙教授研究团队的文章《公元前1920年的洪水暴发为中国传说中的大洪水和夏朝的存在提供依据》,引起国内考古学界、文化界、新闻界的强烈反响和普通读者对大禹的热切关注。
大禹的先祖是黄帝,关于他的族系司马迁早已梳理清晰。按《史记·夏本纪》所述,禹是黄帝的玄孙。关于夏代的原始文献资料没有流传下来,大禹出生地也缺乏文献资料记载,汉以后学者根据自己掌握的有限材料予以表述,结论千差万别。
尧舜时代,以洮河、渭河为核心的黄河上游是远古中华文明的中心区域,大禹的先辈当是生活在这片地区的西夷。据《史记·六国年表》,司马迁以为大禹从西夷西羌兴起,通过治理洪水,获得舜的禅让,最后建立夏朝。
金剑城,又名金纽城、石纽城、金柳城,在大夏城西二十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因其位于金剑山(红崖洼)南麓而得名,古城遗址民国时尚存残垣。清进士邓隆《漓水大夏水考》云:金剑城在“湫池沟口,曹家山根。”也就是今和政县三合镇石虎家村。城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据考,民国时期,古城残垣及城门外大青石凿成的门墩尚存,1972年平田整地时城墙遗迹被毁,出土了大量斧、刀、剑、锥、马针等物。可以基本推定,大禹生在大夏县境内,也就是以今临夏州和政县金剑盆地为中心的大夏河(今广通河)流域,而且在大夏河地区长大成人。
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教授1940年发表《中国古代大夏位置考》一文,根据《史记·封禅书》齐桓公西伐大夏涉流沙的事迹和《汉书·地理志》陇西郡有大夏县的记述,黄先生认为先秦时代的大夏人,以河州(今临夏)地区为活动中心。汉代的大夏县及大夏水,都因大夏国而得名。西汉设立大夏县,县城位于大夏河(今广通河)北岸的二级台地的今古城村。
大禹是大夏族人,今和政、广河、临夏、积石山等地在过去有许多禹王庙,还有称为禹王庄的地方。大夏人生活在大夏河流域,当时的甘肃天水、定西、临夏地区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有彩陶文明为证。甘肃的人口数量当时也占据全国优势地位。据《甘肃人口史》引皇甫谧《帝王世纪》统计,大禹时代全国人口135万,甘肃人口30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
远古时代建立朝邑,一般选择经济文化基础较好,水源充足的地方。今洮河流域的广河、和政、临洮地区,是马家窑文化的故乡,和政、广河又是齐家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玉帛之路的必经之路。在广河县阿力麻土乡古城村北面的堡子山(又名棺木山、官帽山)遗址,距今4900年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历经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到距今3100年的寺洼文化,历史跨度达1800年,传承序列清晰,说明这一片地区的文化从未中断,一直绵延不绝,农耕文明已经比较发达,为城市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青铜文明已经在大夏河流域出现。1975年,在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出土了直径6厘米,厚0.3厘米,背面中央有桥型纽的青铜镜,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镜,被称为“中华第一镜”,距今约4000年,属于夏代初期产物。同年,在广河县北面的东乡县林家遗址出土了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为止中国最早的青铜器,距今约5000年。彩陶文化、青铜文化、粟类作物,都说明大夏河流域具备建立王国的经济文化基础,又加气候温润,水资源丰富,森林茂密,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和政县的古动物化石文物就是最好的证明)。
大禹是夏朝的建立者,也是第一位统治者。目前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大禹建夏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在公元前2071年,夏朝享国471年。大禹在位十年,东巡卒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益即帝位。益又将帝位禅让大禹之子启,自己隐居阳城县南嵩山。启践踏部落推举贤才的禅让制,废除民主禅让,将帝位传给自己儿子太康。从此,上古的传贤制变成了传子制,从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确立了后世中国以血亲关系为核心的家族集权专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