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红军在武山
2023年09月18日
字数:1,177
版次:03

毛韶子


  处在渭河畔的武山,不仅有灿烂的石窟遗迹文化,更以红色文化而闻名省内外。
  1935年9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即抗日先锋队正式成立,全军共约7000余人,在政委毛泽东,司令员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率领下,于24日开始经漳县新寺出发,在25日傍晚抵达渭河口——武山鸳鸯镇,并在丁家门村休整宿营。
  26日凌晨,兵分三路抢渡渭河后,红军沿山北上,一路行军到达费家山,当时的费家山仅有二十几户两百多人。由于当时山区常有土匪出没,听到枪声,村们民以为土匪又来了,机警的村民都跑到村子边上的堡子里面躲藏。红军侦察战士进村查看并确保没有险情后,毛泽东和红军战士进村,走到村头第一户费孝忠家下马并留宿。一个干净而普通的农家院落,东、西和北三面都是土坯房,北房稍大为主房,两侧为偏房,毛泽东住到西侧房中,便于透过土墙环顾四周。
  位于武山县鸳鸯镇北侧的费家山,距离渭河北岸15公里。红军安营在村子里,村民们感到这支队伍与众不同,战士们都住屋外台阶上,从不扰民,村里土墙上贴了标语。第二天离开时,在伤员住过的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村里的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红军是一支爱护和关心群众的好部队。
  27日,红军便离开了费家山,在部队离开费家山时,村里有两个人给红军带过路,一个叫费志忠,一个叫杨万清。队伍继续北上去了通渭榜罗镇,在这里召开重要会议,确定了红军将以陕甘根据地为落脚地,从此开创了全民抗战的新局面。
  1935年10月,红四方面军第二纵队的红5军进入武山鸳鸯镇颉家门。颉家门,一个小小的村子,却在红军当年长征过天水这段历史中,有着特殊的位置和意义,不仅仅是共和国元帅徐向前曾经住过,更重要的是,红四方面军在此地建立了天水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
  红四方面军在颉家门一带驻扎了40多天,一方面坚持对敌斗争,一方面开展鼓动宣传,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并在武山鸳鸯镇颉家门建立了武山县苏维埃政府,杨芬芝任主席,马子卿、马鸿九、颉发奎、石怀玉、刘春荣、李吉娃和乔秋儿(女)任委员。在鸳鸯镇还组建了区政府和农会,石怀玉任主席,尚占得、杨景春、陈双有、张克敏、杨炳成、七十娃为委员;九十一师部驻扎山丹镇,在山丹镇也成立了区苏维埃政府和农会,马鸿九任区政府主席,马德功、马绪元、马世成、马正川为委员;马德功任区农会主席,马绪元任副主席,马世成、马正川为委员。同时,组建了党的秘密区委。
  武山县苏维埃政府建立后,在红军战士休整的同时,天天在附近村里搞宣传和演出,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和革命思想,播种了红色火种;帮助群众消灭地方土匪,让村民过上了安稳日子,更为后来抗日战争胜利和整个中国民主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经过武山诞生的红色文化,是武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武山的巨大精神财富。费家山毛泽东居住旧址和武山苏维埃政府旧址,已成为县域红色文化旅游名片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当地群众和各地游客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