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蟫灰丝
2023年09月13日
字数:1,893
版次:04
熊代厚
第一次见到”素蟫”这个词是在袁枚的《黄生借书说》里:“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袁枚的意思是说,他做了官以后,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但时间长久,书里长满了小虫子,结满了蜘蛛网。所以,他说书非借不能读也,自己的书,常常今天明天、明天后天的不着急读,最后就不读。
对于他写的这种叫素蟫的小虫子,我是比较熟悉的,曾经我的书里也有。
这种小虫子还有一个名字叫蠹鱼,大约有一粒米长,银白色的,样子确实有点像小鱼。
它不仅会长在书里,还会在衣服里,时间久了,也会把衣服咬成一个个小洞,所以又叫做“衣鱼”,人们在书箱或是衣橱里放樟脑丸,主要就是对付它。
种小虫子喜欢阴湿的环境,它们生来好像就是吃书或是啃衣服,世上的事就这么奇妙,还有吃书的虫子。
我少年时就喜欢买书,买不起大书,就买小书。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已有了40多本小人书,用个小木箱装着,整整齐齐的。
上了初中后,我用一个很古旧的衣橱当书橱,有四档,大大小小的装满了有一百多本,在40年前,在僻远的农村,这是很了不起的。
那时家里住的还是草房泥地,不用下雨,家里就比较潮湿,这最有利于那个素蟫生长。
母亲是知道的,每年的六月初六,她会晒衣服,说是“六月六晒龙袍”。普通老百姓家哪有龙袍?只是晒粗衫布衣罢了。
家家户户在把衣服都搬了出来,用几根电线拉在几棵树之间,一件一件地挂上去,花花绿绿的,一道不错的风景。
母亲说,你也要把你那些书拿出来晒,里面长虫子。一开始,我是不相信的,虫子长在书里,岂不是要饿死?
但我是亲眼看到衣服上有那种虫子的,把衣服咬了几个小洞,有芝麻那么大。我到书橱里,从最里面抽出一本,仔细地翻看,果然有一种小虫子,身子极扁,银白色的,有米粒长,或更长一点。
它一动不动,像是贴在纸上。我把它轻轻揭开,下面就是一个小洞了。有几本书,里面有好多页都被它们啃了,有许多的小窟窿,让我心疼不已。
它一动不动,小嘴是怎么吃书的呢?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搞明白。但我明白了一件了重要的事:书里会长虫子,书也要像衣服那样的晒。
太阳白花花的,母亲把衣服一件一件地往外挂,我在砖地上垫上旧报纸,把所有的书从书橱里搬出,一本一本地排在地上。忙得满头的大汗,却满心的欢喜,看着那些银色的小家伙们都被晒死。
一百多本书,一本一本地摊开,要占很大的一块地方,一本本,一排排,一列列,排得和屋子差不多长。一阵风吹过来,书页被翻卷起来,沙沙作响,像波浪一般。在烈日的照射下,这些“波浪”有点炫目。
两棵粗大的枣树开满了淡绿色碎花,随风洒落下来,落在了书上。
老屋的前面是村子里的土路,那时还没有院子。过往的人有些好奇,来到我的书摊子前,伸着头看,年长一点的,还拿在手里翻着。每当这时,我就比较紧张,总是担心有人会乘我不注意,偷走我的书。
后来读《世说新语》,里面有个郝隆,他也曾晒过书:“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曰:‘我晒书。’”
这个郝隆真有意思,七月七日,应当是三伏天,最热的时候,他却躺在地上,晒书。他仰卧时是否裸露着肚皮?因为书一般是装到肚子里的。
这可能只是一个故事,意在炫耀他满腹诗书,学问大。
还真有晒肚皮的,相传康熙年间学者朱彝尊满腹经论,某年,他在六月初六这天袒肚露胸晒太阳,谓之晒书。正巧被微服出巡的康熙看见,后经交谈和面试,康熙觉得他确实很有才华,就让他在翰林院工作,负责撰修明史。
郝隆的晒,是炫耀学问,朱彝尊的晒,是为钓官。我未曾晒过肚皮,肚中也没有什么诗书,我晒得是真书,是想把书读得久长一些。
后读梁实秋散文,也写到晒书。“书有未曾经我读,还需拿出曝晒,正有愧于郝隆;但是造物小儿对于人的身心之蛀蚀,年复一年,日益加深,使人意气消沉,使人形销骨毁,其惨烈恐有甚于蠹鱼之蛀书本者。人生贵适意,蠹鱼求一饱,两俱相忘,何必戚戚?”
他对那小小的蚀书之虫素蟫倒是宽怀,反思的倒是自己。这就发人深思了,他晒的不单是书,更是思想,时间长了,思想不在阳光下晒晒,也会发霉长虫,布满蛛网。
晒来晒去,全是因为这小小的素蟫,这些小虫钻在书里吃书,后来人们把读书的人称作书虫,它们一动不动的躲在那里,虽吃了不少书,但啥也不知道的,我一直想,今日的书虫,应当是指那些读死书、死读书的人。
书虫啃书是不加选择的,但真正的读书是应该有所选择的,不仅要考虑知识性,趣味性,还要注重它的思想性,有些书读了,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书中不会再有素蟫,但生活中仍有像素蟫一样的读书人,读了书后,以为自己懂了很多,但只会生搬硬套、死板教条。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不能做那只会钻到书里“咬文嚼字”的素蟫,而应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