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鸣沙千年唱敦煌 海纳百川共扬帆
——敦煌文博会“文化交流与合作论坛(2023)”综述
2023年09月11日
字数:3,332
版次:10
  □本报记者张柳 崔莹 师向东
  流沙本不语,却在月牙泉畔,鸣唱着千年风雅。敦煌虽无海,却能海纳百川,交融着多元文化。
  千年一瞬,再聚今朝。9月7日,敦煌文博会“文化交流与合作论坛(2023)”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会人士围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化传播创新等主题进行演讲,开展交流讨论。
  古老音符穿过历史长河,而今又谱新曲。此刻,智慧的观点在这里交锋,思想的火花在这里碰撞,共同凝聚成担当新的文化使命的共识,共同写就继续推动文化繁荣的乐章。
  

赓续千年文脉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初秋的敦煌,晴空和细雨交替。踏上这片沙漠绿洲,时空仿佛变成莫高窟里的重层壁画,历史与今天紧挨在一起。
  遥想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研究保护文化遗产,深入阐释文化遗产及文物蕴藏的文化精髓与价值,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高效落实‘一带一路’建设贡献积极力量。”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说。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活的灵魂’。”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不断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强大精神动力。“双创”既要通过各种先进技术手段活其形,更要通过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传其魂。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国强认为,在“两个结合”领航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必须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古老的中华文明更加鲜活、更富有生命力的时代特征,从而为人类文明事业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鉴古知今,彰往察来。“今天,丝绸之路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合作的象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彰显诠释着中华文明的内涵。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为历史上世界和平发展提供重要动力,在维护世界秩序构建方面的历史作用不容忽视。”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刘再聪说。
  “敦煌自西汉以来就是中外文明交流交往交融的地方。”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郑炳林,从敦煌是汉唐华戎交汇的都会所在、是多种文化的交融之地、是经营西域的基地所在等不同侧面,细致描摹出汉代敦煌的模样,展现千年流转中的敦煌的变与不变。
  “敦煌文化充满活态势能,形、气、神交融一体,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元素,应不断探索敦煌文化精髓,展现其‘通、交、融’的文化特色,努力以中国特色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增添新选择。”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资深教授纳日碧力戈说。

坚持守正创新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五千多年传承与积淀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不变的核心价值,也有随时代变迁而萌发的新枝。
  还未步入“文化交流与合作论坛(2023)”,会场外的文创展示区里,一本本设计感十足的手工书,一件件精美独特的文创产品,已经赚足了关注度。而在会场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交流热烈进行。
  古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国家总书库、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的中国国家图书馆,承担着全面搜集、妥善保护、系统整理、转化利用古籍资源的重任。
  “近年来,国图积极开展古籍活化利用工作,建立了‘国家典籍博物馆’,还联合全国古籍收藏单位举办‘中华传统晒书大会’《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建立‘中华经典传习所’,开展丰富多彩的讲座、展览、培训、教育、活动等,参与《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古韵新春》《国宝大会》等社会媒体的众多专题节目……”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刘波介绍。
  如今,典籍不再束之高阁,而是通过各类现代科技手段,越来越多进入大众视线,一部手机就可带人穿越千年,畅游名山大川。
  “在移动化的背景下,我们和文博伙伴一起,探索以数字化创意和社交连接,助力传统文化的活化与传承,希望通过一部手机,就能实现传统文化随时随地触手可及。”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副总裁李航说,七年来,累计有数亿人次参与体验“云游敦煌”文博小程序、故宫“古画会唱歌”数字音乐专辑、“敦煌动画剧”“敦煌诗巾”文创小程序等文博创意项目。
  “文化+科技”“文化+游戏”“文化+旅游”“文化+非遗”……当前,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坚守本源的基础上,正不断融合各类创新元素,激发出新的活力和动能。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以打造“数字敦煌”品牌为例,讲述了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我们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和优化旅游参观模式和预约售票系统,也将数字敦煌高精度壁画图像和洞窟三维模型制作而成的虚拟数字内容与真实的莫高窟实景融合,以此提升游客体验感、参与感。此外,还与华为公司合作推出‘飞天’专题游览线路,通过实体洞窟与虚拟体验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窟内文物窟外看。”
  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民盟浙江省委会主委成岳冲认为,要深化文旅融合与文化市场建设,让文化遗产从史态转成活态、从原生态变成业态,延伸其产业链、价值链。与此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历史文化遗产本体的伤害和过度消费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让优秀历史文化在现代文明建设中更加熠熠生辉。
  “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的桥梁纽带。”陕西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高中印表示,丝路沿线各地应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用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用旅游带动文化传播、推动文化繁荣,做好“文旅+”“+文旅”这篇大文章。
  

促进交流互鉴 将中国声音传播得更好更远

  敦煌,地处中外文明交汇点,千年历史中,它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吸收交融。站在敦煌,眺望整个中华文明,“包容性”贯穿始终,这也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今天我们齐聚敦煌,参加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举办文化交流与合作论坛,共同探讨文化交流合作与传承创新,意义重大。”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说。
  此次论坛由政协甘肃省委员会、兰州大学共同主办,主办单位从筹备之始就高度重视,有序推进工作:组织召开筹备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心做好嘉宾邀请、会场安排、接待准备、宣传推介……种种辛勤与努力,都是为了最终呈现出一场高水平的学术与文化交流盛宴。
  “很荣幸来到历史底蕴深厚的敦煌参加本次论坛,共同围绕推进‘双创’探讨学习交流。”河南广播电视台台长王仁海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积聚了强劲势能,要做以多元融合为方向的国际传播,借力新华社、中国日报等海外平台矩阵,借助“油管”、脸书等海外新媒体平台,加大与驻外使领馆的横向沟通,增强全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对中国现代文明的认同。
  重庆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徐塞声表示,应当持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国际文化传播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区域协同发力,持续打造丝路文化精品,加强全媒体对外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出海企业加强文化传播,潜移默化推动文化交流互鉴,让中华文化更顺畅、更高效地“走出去”。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敦煌文化,是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融合的优秀成果。应借助敦煌文化传播中国声音,用文化向世界展现全方位的中国,推动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永胜说。
  文化融通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主旋律。天津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靳方华认为,文化融通只有多元共进、久久为功,方能深厚有力、功在久久。“我们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融通世界、服务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