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运用新媒体阐释传播中华文化——以我在山西修古建为例
贺大龙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研究馆员山西省古建筑协会秘书长
2023年09月11日
字数:1,651
版次:07

  
  一、文化交融的胜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敦煌和云冈石窟正是中华文化包容性、兼收并蓄和开放胸怀的实证和典范。
  敦煌地处中外文明的交汇点,在一千多年艺术创造的进程中,不断地吸收、交融。成为西方文化向中原输入,中华文化向域外传播的交汇处。云冈地处中原北部边疆,是鲜卑族王朝雕造的,半个多世纪的造窟,在中外文化交融的背景下,表现出石窟艺术的汉化过程,进而开辟了龙门新风。习总书记说,“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才会创造出敦煌、云冈这样中外文化荟萃交融的伟大艺术奇迹。
  二、中华文化的载体
  中国古代建筑有着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功用体系,创造出不同的建筑形式和类型。是当时人们生产生活、宗教祭祀、礼仪习俗、文化娱乐等所有社会活动的场所和依托。记录历史,见证文明,承载了文化。
  梁思成先生说:中国建筑“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宫廷、衙署,反映了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机构设置等;宅第、民居承载了民族的人伦礼序,家族、家庭的生活方式等;寺庙、宫观,体现了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祭祀习俗等。此外,文化娱乐、商铺作坊、园囿景观等建筑,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世俗社会的文化传续。所以,古代建筑具有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文化价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文明进程的丰碑
  古代建筑承载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而山西是保存数量最多、品类齐全、序列完整的宝库。仅存的3座唐代建筑都在山西;5座五代,山西存其4,宋、辽、金、元80%在山西,加之明、清两代,是国内唯一可以构建发展演变序列的珍贵资源;是我国体现古代多宗教、多信仰文化最密集和最丰富的地区;是中华文化的美学表达,体现了“中国式”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语境。
  古代建筑与国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以及社会生产、生活民俗息息相关,而其中保存的壁画如同一幅历史的画卷,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全景,形象地再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山西保存了2万多平方米的古代壁画,起自唐代降至明清,如同开启的历史之窗,穿越了时空,将古代宫廷市井、佛老道场,天宫地府,帝王神仙、文人雅士,渔翁农夫,说法布道、节庆祈报、耕作纺织等社会场景,重现于今人面前。
  四、阐释传播的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意义。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由此,“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成为新时代的文物工作方针。
  圆融寺南殿是一座新发现的宋金建筑,在我们进行勘察测绘期间,《光明日报》发表了《山西省高平市新发现一处宋金时期的木构古建筑》,引发了40多家媒体的关注。随即,不断有爱好者和媒体人前来探访。然而,一块“施工重地”标牌让人们扫兴而去。于是,我们与市文物局协商,借鉴“我在故宫修文物”公众参与的成功经验,首先,安排山西古建文化参观研学及专业知识讲座,其次,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让参与者动手,亲历北殿遗址清理工作,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方式直播活动现场和专家解读,与线上观众互动。2小时直播关注量达到17万,同时在线人数5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结语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嘱托,着力挖掘、研究、阐释古建筑中展现和蕴含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让文物“说话”,提高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研究、思考更适合广大公众所乐见的文化内容、互动话题、媒体方式,“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同时,希望今天参与论坛的各位到山西来,感悟古建文化的博大精神,为探索古建筑研究保护过程向社会开放、与公众对话、新媒体阐发等“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