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优势 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
2023年09月11日
字数:4,958
版次:02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十周年。经过十年的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同时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故宫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和186万余件文物珍品,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承载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作为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机构,坚定文化自信,研究保护故宫世界文化遗产并正确阐释其价值,传播弘扬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故宫博物院的时代责任。为此,故宫博物院深入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制定新时期办院指导思想,以“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建设为支撑,深入阐释故宫世界文化遗产及院藏文物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高效推动和落实“一带一路”建设贡献积极力量。
一、认识和挖掘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努力做好保护研究工作
故宫作为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历史信息丰富、文化内涵深刻,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普遍价值,是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是一座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宝库。
建成于1420年的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唯一实例和最高典范,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缩影。故宫是中国宫殿建筑总结性的杰作,综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美学、哲学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水平,充分反映了我国明清两代木结构建筑的成就,也是明清社会历史演变的重要实物例证。紫禁城作为明清理政场所,历明清两代多次重建、改建和扩建,又历经晚清、民国的变革直到现在,它保存至今的状态是六百余年来政治、经济、文化、建筑技艺、自然灾害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是一个动态形成的过程。今天,故宫博物院所管理的明清建筑群总占地面积106公顷,总建筑面积23.3万平方米,古建面积达16.7万平方米。故宫院藏文物186万余件(套),珍贵文物占藏品总数的90%,在类别上分为绘画、法书、碑帖、陶瓷、金银器等25大类,基本包含了中国古代文物的所有门类;在时代上,不仅包括明清时期宫廷遗物,还涵盖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文物艺术珍宝,上启史前,远至夏商,中及唐宋,近抵明清乃至近现代。故宫于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8年,故宫博物院成为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基于如此厚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保护故宫及其文物,确保建筑和文物安全是故宫博物院开展各项事业的基础。2003年,启动历时18年的“故宫整体修缮保护工程”,2013年,启动“平安故宫”工程,其中北院区建设项目被列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已于2022年底开工建设。2021年,专门成立故宫世界遗产监测部,提升古建保护能力,积极开展乾隆花园、养心殿等古建筑研究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工作。经过几代故宫人的接续努力,故宫世界文化遗产及其文物的保护工作已从抢救性保护为主进入到以预防性保护为主、辅之必要的抢救性保护的新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故宫博物院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着力建设更加安全可靠的安防管理体系,研究探索技术先进的文物科技保护体系。
在加强故宫古建和文物保护的同时,我们深入挖掘故宫及其文物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跨学科、跨机构、跨部门协同合作开展学术研究,通过牵头或联合承担各类科研课题与示范项目,建设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学术交流平台,深入研究挖掘阐释故宫古建及院藏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党的十九大以来,故宫博物院牵头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劣化风险监测分析技术和装备研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故宫藏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晋唐宋元书画的价值阐释与保护、传承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40余项,积极参与《(新编)中国通史》“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建立文化和旅游部书画保护重点实验室、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中国—希腊文物保护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学术交流平台。2021年面向社会学者实施开放课题计划,立项44项。打造院内外多学科复合型工作团队和研究平台,逐步完善符合故宫文物资源禀赋的学术科研体系。
二、加速推进中华文明研究成果传承转化,着力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故宫博物院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充分运用中华文明研究成果,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全面系统科学合理地挖掘文物藏品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揭示其对当今人类的突出普遍价值,充分解读、多语种展示和传播故宫及其文物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深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人文社会价值。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系列为大众熟知、深受观众喜爱的展览。其中,“石渠宝笈特展”“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引发“故宫跑”,催生“文博热”。“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何以中国”“祥开万象——故宫与西藏文物联展”,与国家博物馆等国内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等,持续以高品质内容服务大众。为突破传统实体展览局限,增强观众参与和体验,“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纹’以载道——故宫腾讯沉浸式数字体验展”等一批优秀的数字展览应运而生,让观众“触摸”文物,走近历史。
在数字技术今非昔比的当下,文物数字化是博物馆广泛高效讲述藏品故事的有力支撑,加强数字故宫传播共享力度,使深藏在库房中的珍贵文物藏品走上“云端”、惠及大众。2001年,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开通,此后持续开展文物基础影像采集,并积极推进藏品数据向社会公布与公开,方便广大学者获取和利用故宫的数字化成果,满足文物保护与传承的需求。截至目前,“数字文物库”已公开发布超过10万件文物的影像,并建立“数字多宝阁”“故宫名画记”等多个数字化应用平台。2023年7月,故宫博物院多语种网站正式上线,涵盖英、法、俄、日、西五个语种,满足不同语种观众的使用需求。故宫博物院的全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一步提高故宫数字资源利用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好地实现了文物数字化保护成果的开放共享。
故宫博物院持续推出多种文化项目,通过教育课程、跨界合作、影视剧目、图书出版等多种方式,提升公众教育和文化传播效能,提高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将文化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故宫博物院积极拓展线上文化传播项目,开发了“我要去故宫”“故宫的时节”“藏品有话说”“抖来云逛馆”等一系列线上音视频产品,传播故宫的知识与文化,将更多文化成果与广大公众共享。开展“恢弘的故宫·中轴的奥秘”等50余场直播,观看量超过10亿人次。实施“博物馆+”战略,积极与传媒、演艺、科技等机构开展跨界合作,推出文博类节目《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诗画中国》、纪录片《紫禁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儿童剧《甪端》、动画短片《紫禁城建筑的秘密》等,抒写出中华文化的新时代精神。出版了学术书籍《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互动解谜书《谜宫·如意琳琅图籍》、童书《我要去故宫》《了不起的故宫宝贝》、爱国科普图书《藏品有话说》等展览图录、学术书籍、期刊等书目,与公众共享发展成果,充分发挥文化传播作用。
三、开放包容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多元文化走进来
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习近平主席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为加速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深入开展“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实现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这一愿景,故宫博物院通过举办国内外交流展览、国际论坛等方式持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文物展览一直是故宫博物院中华文化走出去活动中的重点项目,是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传统方式之一。近十年来,故宫博物院积极配合国家大局及重要外交活动,先后组织赴外及港澳台地区文物展览52次,参与境外展览21次,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博物馆海外影响力榜单榜首。展地选择上,积极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拓展与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卡塔尔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展览主题上,在已形成国际品牌效应的传统宫廷生活、文化、艺术类主题基础上,增加古建空间营造、数字化成果、文创产品、宣教活动展示等内容,全方位立体化展示故宫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赴澳门艺术博物馆举办“星槎万里——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展。去年7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搭建了平台,双方共同策划举办了7个主题展览,通过914件故宫珍品文物为香港回归25周年庆典奉上了一份厚礼,助力香港及大湾区文化建设,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成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在“走出去”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精品展览。近十余年,我院先后与25个国家和地区(含港澳)合作,举办引进展览18次,实现了跨地区、跨国家、跨文明的双向交流对话。例如2019年的“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展,共展出文物展品833件,其中包含境外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件藏品,充分展示出昔日丝绸之路的广泛交流造就世界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今年3月,故宫博物院与巴基斯坦国家遗产与文化署考古与博物馆局联合举办的“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向国内观众展示了犍陀罗文化艺术的魅力,在文化共鸣中增进中巴两国的友好情谊,让中国民众更加了解犍陀罗文化的深厚与重要性,彰显了文明的交融互鉴。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在海外考古、国际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对外交流也不断拓展加强。我院考古事业蓬勃发展、队伍不断壮大,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考古项目,赴阿联酋、肯尼亚、乌兹别克斯坦等联合开展实地考古、文物修复等工作,开展中外文化遗产交流研究,努力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连续举办“太和论坛”“驻华使节故宫文化沙龙”“使节进故宫”等活动;与国际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委员会、意大利文物保护修复高级研究院、大英博物馆、英国杜伦大学、美国盖蒂文物保护研究所、美国佛利尔美术馆和塞克勒美术馆等15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稳步开展“利荣森访问学人交流计划”,启动“太和学者计划”,通过国内外人才的双向互动构建平等对话、相互启迪的学术交流机制;落户于故宫博物院的国际博协培训中心、国际文物保护修复学会培训中心积极为国际领域培养博物馆人才和文物保护人才贡献力量。
这些交流互动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平台,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也力促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鲜明提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论断,深刻阐释、高度总结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对于我们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当前,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正处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以更加具有前瞻性的思维不断巩固发展成果,应对挑战。在这样的重要节点,故宫博物院将继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全面深入阐释故宫各类文物蕴含的多元价值,加强国际合作和成果共享,真实完整地保护并负责任地传承弘扬好故宫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故宫博物院建设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