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上的陇南名镇
2023年08月28日
字数:1,577
版次:03
王水泉
铁楼寨,由软桥坝、铁楼街、河南坝三个自然村组成,古时为白马氐人聚居地。铁楼寨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从铁楼乡旧寨村(离铁楼寨5千米)东500米的雷家大地上发现的马家窑文化遗址,旧寨村东距150米处第一黄土台地上发现的马家窑、齐家文化遗址,就是最好的佐证。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在文县置阴平道,属广汉郡,铁楼寨为开发时期,为氐人聚居地,仅有少数汉人流入,造房置家、垦荒种田。这时的铁楼寨就居住着二三十户人家。磨子坪(今之河南坝),当时山上是原始森林,山下是沼泽地。前面有一块平地,居住着十多户人家,河边修水磨一轮,故称磨子坪。到了唐、宋、元时期,有苏、牛、马姓迁入。苏牛两姓占东半村,马姓住中间。西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年)阴平为氐人杨茂搜所建的仇池国占有,公元477—580年间,建立氐人割据政权阴平国,这一时期的铁楼分别由仇池国、阴平国辖之。阴平国治所初为阴平后迁沙州。西魏废帝始置文州,统卢北郡、武阳郡、阴平郡,建正西县于今之旧寨村,隶属文州。隋废文州,以长松、曲水、正西3县改属武都郡,铁楼由正西县辖之;唐武德初,复置文州,移置阴平白马水,领曲水、正西、长松3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废正西县并入曲水县,铁楼由曲水县辖之;宋代由曲水县管辖;1236年,蒙古军队占领文县,这时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开发金矿、煤矿,铁楼寨三个村都有金洞遗迹。屯田面积扩大,中原大部分无地汉民流入,汉族人口大大增加,文化教育事业也有所开展。在这时汉民李、乔两姓迁入河南坝,高、贾两姓迁入铁楼街,故有高家街、贾家街。元代州县废,由脱思麻路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元帅府辖;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起降州为县,由文县守御军民千户所辖,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西凉羌族反叛,朝廷派大将何建,副将张棣、姚林、刘正中,把总杨忠进行追剿,从西凉到武都、文县西元河口一直追到杨家山(今之阳尕山),西羌翻山而逃,大军收兵回营,留把总杨忠守边防杨家山,从此在杨家山屯田驻扎。民国年间铁楼杨家还去杨家山收租。因此地有一小山梁,后称杨尕山,后改称阳尕山。杨忠杀番勇敢,与敌结仇,敌执杨父而报复。《文县志》载:“杨忠,邑人,其父为番所执,挺身赴救,父得脱,杨忠遂为番杀之。妻闻自缢死。”派刘正中守刘家坪,姚林守姚困地(当时谓“营门上”)。刘姓占草坡沟刘家岭(至今有坟)。副将张棣守铁楼寨,占河南坝西南山头插占为业。河南坝西山头筑墩,名为班鸽墩,中空堆积兽粪杂草,发现敌情,以烟为号,与竹林墩、烟雾墩取得联系互相救应。张棣把守此墩,故此张墩君名称而流传后世,而张棣真名失传。成化六年(1470年)后由文县辖,隶阶州;白马峪河流域为土司马起远辖地。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铁楼村筑城设寨,称黑虎寨。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刘姓由刘家坪迁居河南坝,占西半村。村后有苏家地、刘家山、马湾,村西头称刘家河坝。河南坝对面为柳树湾,铁楼寨筑城以后,由于在西城门上,改称城门下。草子坪(今之软桥坝)原住十多户人家。清代,铁楼寨由文县辖之。民国初至1935年,白马河沿用清制,设铁楼、旧寨、新寨、西元4个乡(当时全县96乡),管理人员有1个约正,4个乡约,23个头人,约正由地方豪绅推选上报县府后任命,乡约由豪绅提名群众代表通过,头人由乡约任命;1935年实行保甲制,白马河除大小西园外,统编为第一区第四联保,共计有8个保,70余甲;1940年联保改为乡(全县13个乡镇),干沟坪以上51个自然村成立白马乡,共有6个保,50余甲,乡干部由县上任命,这一时期铁楼寨是其中的一个保,也是白马乡公所所在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文县人民政府成立,随之在全县成立5个区、41个乡,在铁楼寨成立铁楼乡,隶属兴文区;1958年12月在全县建立11个人民公社,铁楼寨隶属城关公社;1961年8月,全县公社划小,在铁楼寨成立铁楼公社;1983年10月撤公社建乡,在铁楼寨成立铁楼藏族乡人民政府。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