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上的陇南名镇
2023年08月21日
字数:1,372
版次:03
谭昌吉
碧口镇
碧口,甘肃四大名镇之首,陇上文化、交通、商贸的“窗口”;碧口,文县繁荣发达史的佐证;碧口,千年历史人文的“经典”。碧口,古称碧峪,现名碧口镇,位于文县县城东部白龙江下游碧口镇境内。碧峪之水从崇山峻岭而来,透如玉绿如翠,故称碧水沟,简称碧沟或碧峪,现称碧峰沟。它的出口处流速缓慢形成沙滩,取名碧口坝,人们在此开发建房,修街经商,发展成为甘肃的历史名镇。
三千多年前,碧口已有人类活动。在此出土过石斧和化石。据《汉书》记载,碧口“有麻田,出名马、牛、羊、漆、蜜”。近年又在碧口镇响浪行政村发掘了大量汉代墓群,出土了成批的古铜器等。
三国时,白龙江、白水江流域和阴平、阳平都是曹魏与蜀汉政权争战之地。阴平太守廖化、守将郭淮屯兵据守于此,姜维、邓艾争战于斯。邓艾涉险征战,行七百里无人之地,翻越摩天岭,灭蜀的历史事件,成为“邓艾伐蜀”历史典故。今仍有邓艾城、姜维城、郭淮城等遗址。
碧口是史称“秦蜀锁钥”的重要关隘。有诗为证:“天开一堑锁咽喉,控制西南二百州。御寇有方泥不清,重门无警抑常收。”(明·张其光《玉垒关》)古阴平桥也建于此,南宋伟大诗人陆游作《老学庵笔记》于此。
清康乾盛世之后,碧口日趋繁荣,并在碧口设立甘肃统捐局碧口分局:其征银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为17100两;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为18688两;宣统元年(1909年)为18101两;宣统二年(1910年)为19580两。到民国年间也有增无减。其商贸、军政、交流之鼎盛时期,为陕、甘、川、青、宁、内蒙古之门户枢纽。这些地域的山货、皮张、药材、木料、烟土运至碧口,分装木船、木筏运往重庆,再至上海,远渡重洋。船队又将南方的丝绸、布匹、盐、油、杂货、洋货、精工艺品溯江运至碧口北上,构成了通往南北的“水上丝绸之路”。碧口,成了西北最大的水陆码头,时有“小上海”“小重庆”之誉,有“驮不完的阶州,填不满的碧口”之谚。
碧口镇在陇南首设电报局沟通全国商贸信息,又设置厘税局、海关局,民国十六年(1927年)征税达76000元;到了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仅地价税达66000多元。此期间碧口镇居民大增,来往行商、行栈500多家。饮食、旅店、商铺也都有很大发展,每日多则2000余人出入。驼队20余组,船只30多艘。江西、四川、陕西等旅居碧口的富商增多,船工等组织起各自的“会馆”,并大兴土木建设庙宇、宫殿,一时馆所林立。最早的是船工的鲁班庙,最大最雄伟的是由碧口镇本地船商与重庆、武汉庄客组织修建的紫云宫“王爷庙”,规模居西北之首。碧口镇教育事业也发达起来,出现了大学生和女洋学生出入。
辛亥革命之时,碧口民众砸烂了“厘税局”。1935年4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担任主攻任务的红三十军、三十一军通过青川,开始向摩天岭进发,准备北进文县,进而攻占天水,夺取甘肃南部,实施创建四川、陕西、甘肃新苏区计划。另外红三十九军八十九师和三十一军部分向青川、平武挺进,以切断广元与江油国民党守军的联系,相机夺取碧口,扩大陕甘边区。这次军事行动中,在碧口一带受到了国民党胡宗南部的重兵阻击,红军英勇不屈,浴血奋战,发动了“血战悬马关”“平台山之战”“激战摩天岭”,战斗进行了18天,称为红军史上的“摩天岭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甘川公路的修通,古镇显得更有朝气,繁荣昌盛。20世纪70年代在白龙江干流上建造的碧口水电站,装机30万千瓦,年发电量14.63亿度;又为碧口增添湖光山色,2006年,碧口镇被评为甘肃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