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中共创办的 第一所艺术学院
2023年08月21日
字数:1,269
版次:03

周文洋


  

1938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原貌

  1937年,中国共产党发出“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救亡”的号召,大批进步青年满怀爱国激情和革命理想,迢迢远途来到延安。
  抵达延安的人员中,有许多人热衷文学艺术,他们若发挥特长为抗战服务,还需学习、培训。中共中央也认识到:文学艺术是宣传、鼓动、组织团结抗战的有力武器,是对敌斗争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培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艺术团队,是当前的紧迫工作。
  1938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筹建一所艺术院校。经一段时间的学员考核、教师聘任、校务准备等,同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在延安挂牌,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艺术学院。
  “鲁艺”以“团结与培养文学艺术专门人才,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学艺术事业”为办学方针,设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系等。茅盾、艾青、华君武、吕骥等60多位文学艺术家陆续加入教师行列。蓝天野、贺敬之、郑律成、于蓝等200多名思想进步、富有潜力的文艺青年先后进入各系学习。
  “鲁艺”以培养抗战需要、服务人民的文艺精英为己任,对学科、课程、创作等都大力提倡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如美术系开设民间、民族艺术选修课,学员们创作出大量富于地域特色、生活气息浓郁的木刻、年画、连环画等。学员王绪阳创作的连环画《我要读书》《童工》等,生动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学员们创作的木刻《民兵》《军民合作》,年画《五谷丰登》《保卫家乡》等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1938年11月,冼星海来“鲁艺”音乐系任教并创作出《黄河大合唱》。在1939年5月11日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音乐会上,他指挥百人团队演出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毛泽东看后连赞“好、好、好!”周恩来也题词道:“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从此,延安成了红色歌咏中心,“鲁艺”演唱的歌曲会迅速传到各地,成为凝聚民心、激励斗志、团结抗战的精神动力。
  “鲁艺”在提倡实用艺术教育的同时,将政治、时事、形势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学院设立政教处,把刘少奇、李富春、李卓然等人撰写的《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等做为政治必修课。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也经常应邀来“鲁艺”作政治报告,讲时局形势,让学员在增长文艺才干的同时,提升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
  当时,“鲁艺”的教学条件十分简陋、艰苦,曾任美术教员的蔡若虹回忆说:“吃的是粗糙的小米,穿的是旧衣草鞋,住的是潮湿的窑洞,但师生们的精神状态却非常乐观。”
  1939年2月,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鲁艺”师生积极响应,把生产劳动与体育课、实习课结合,各系每周安排2天劳动时间,休息时开展访谈、写生等活动,让学员不但有了与群众交流、体验生活的机会,也使体能和思想得到了磨炼。
  自此,“鲁艺”不断组织师生深入生活,挖掘素材,坚持文学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针,创作、上演、展览、出版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文艺力作,如:歌剧《白毛女》《兄妹开荒》《亡国恨》;版画《大生产》《群英会》《军民打成一片》;歌曲《南泥湾》《游击队歌》《到敌人后方去》以及《李有才板话》《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