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 事
2023年06月14日
字数:1,273
版次:04
路来森
俗谚曰:“三秋不如一麦忙。”麦收时节,时间短,要“抢收”,故尔,对于农家来说,割麦是一件极其严肃、庄重的事情。其庄重,不仅表现在麦收时的劳作,还表现在麦收前后的种种物事上。
麦子一天天成熟,开镰的前几天,紧张、激动的情绪,就已经在村庄、在农家洋溢开来。几乎每天早晨,农人都会到田头看一下,看看麦子成熟的“火候”;总是在关心天气预报,最害怕的就是麦收时,骤雨降临;同时,也关心着家人的身体,收麦忙,千万不要生病,为此,要准备下一些必要的药物,比如感冒药、降温药等。
提前几天,就要准备一些上好的食物,麦收忙且累,必须为充足的体力提供必要的保障,那就是相对的美食。麦收是“重活”,所以,饭食还要“硬”,只有“硬”饭食,才能“撑起肚子”。我小的时候,虽然农村穷困,但在前一日,家家户户都会烙厚厚的一摞大饼,以便随时取食;菜肴贫乏,最好割一点肉,如果割不上猪肉,至少也要准备一些鸡蛋,买一点虾皮,做虾皮拌鸡蛋,在彼时,就是一道下饭的佳肴。如果连虾皮也买不起,就捣一头青蒜,蒜泥伴鸡蛋,也好。
终于开镰了。
一家人分工明确:青壮年负责收割,老幼者,则负责看护麦场,捡拾落漏的麦穗。开镰,总在早晨,必得有一种仪式感。割下第一镰刀的,一定是家庭中的年长者,左手揽下一束麦子,右手挥动镰刀,嗤啦一声,那束麦子就被割倒了。跟随着的是一声响亮的吆喝:“开镰了……”于是,麦收正式开始。
麦收时节,天气已然很热,割麦人的脖颈上都会搭一条毛巾。毛巾是崭新的,白花花、亮堂堂,像那个响晴的天气。割麦,是累活、重活,真正是挥汗如雨,一次次用毛巾擦拭,很快,毛巾就湿透了。于是,拧一把,毛巾中的汗水,便哗哗流下,是水,是汗,也是血。累了,就在树荫下稍事休息。休息时,家中人早已送来绿豆汤,一碗一碗地喝着,既解渴,又防暑,一碗绿豆汤,是农家的法宝。
此时,你若站立田头,瞭望麦田,瞭望那些正在收割忙碌的农人,就不能不油然而生一份庄重、敬畏之情。热烘烘的空气在田间弥漫、膨胀,感觉满天地都在火烧;农人们躬身割麦,蠕蠕而行,汗流浃背,那个忙碌的场面,真是热火朝天。
此时,你也就真正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那时,还没有联合收割机,运送麦捆,靠的是车推马拉,通往村中的土路上,车流不息,尘土飞扬。麦收之“忙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
随后,是梳麦,是碾场,是晒麦,麦粒晒干了,颗粒归仓,一季麦收就算结束了。
但作为一件“庄重”的事情,麦事却还不止于此,还有最后一道工序——麦祭。麦祭,将麦收的庄重,推向了高潮。
麦祭,分祭祖和祭天两种。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祭祖还是祭天,所用面食,必得是新麦磨出。祭祖,乡下人谓之上“夏麦坟”,意在告诉先辈们,麦收已经结束了,新麦下来了。最隆重的是祭天,祭天通常是在自家的庭院中:摆一张大方桌,桌上摆满祭品,诸如猪头、整只鸡、丰盛的菜肴、水饺、馒头等。祭天时,要焚烧冥纸,要叩头如仪,意在表达一份对天地自然的感激之情。
祭天结束,全家人就利用祭天的菜肴,喝酒庆祝,是对上天的一份感恩,也是对自己劳动的一份尊重。
于此,一场麦事,才算完美地画上了一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