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柯仲平陇东往事
2023年06月12日
字数:2,283
版次:03

刘志洲


  “民众剧团”在庆阳时,后来唱遍全国的《高楼万丈平地起》的作者、劳动英雄、农民诗人孙万福(环县曲子镇刘旗村人)从延安开完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会议回来了,柯仲平马上和他交朋友。两个老人一见如故,共同生活了几天,柯仲平从孙万福那里得到不少东西,熬了几天几夜,一个万行诗剧《孙万福回来了》就创作出来了。写的是孙万福开完英雄会从延安回来,激动地用诗向乡亲们诉说他在延安的所见所闻。
  1944年2月7日晚,陇东地委、专署在陇东大礼堂举行欢迎会,王维舟、马锡五等出席,800多人参加,文工团演出《刘二起家》、陇东剧团演出诗剧《孙万福回来了》等节目助兴。当剧团演出时,先请孙万福登台朗诵诗,他虽不识字,却是个出口即成的诗人,给演出添了许多情趣。剧团要上演《孙万福回来了》,演员们都想看看孙万福本人。可孙万福进城去了,演员们都希望能在路上碰上他。果然,一个50来岁(其实他当时已经61岁了)面孔黝黑的庄稼汉,迎着阳光,迈着踏实的步子,披着羊皮大袄,牵着马,显得更加结实键壮。“老英雄!我们刚才到你家里去了。”热情、诚挚、豪爽的老英雄,笑容满面,向这一群陌生人伸出粗壮的劳动人民的手。第二天,孙万福给演员们送来一筐鸡蛋,一罐他自酿的黄酒。晚上,寒风凛冽。他自己站在广场里看演员们的《孙万福回来了》,戏完了,演员们把孙万福拉到后台,请他作一首诗,他想都没有想,顺口便念了出来:“咱们边区延安政府,抗战有剧团,边区各县宣传把名传,组织的个个人民都有钱;咱们党政军民是一家人,咱们吃米不忘毛主席种谷人!”《孙万福回来了》这个剧,剧团虽在庆阳演过,因是诗剧而非舞台剧,诗多戏少,感觉演起来不尽适宜,这个剧本,现在早已找不到了。
  边区的泥土里,往往埋着璀璨的明珠——群众改天换地的英雄业绩,这些艺术的珍宝深埋在农村这片沃土里,等待着艺术家们去发掘开采。当“民众剧团”大队人马带着《马渠游击小组》《孙万福回来了》等剧目到陇东专区的镇原、曲子、环县、西华池等地巡回演出时,柯仲平又与他们分道扬镳。他按照陇东马锡五专员的建议,去华池县采访边区特等模范村——城壕村。他带着勤务员刘青云,骑着马从另一条大路前进,准备去采摘又一颗艺术明珠。这一老一小互相照顾,柯仲平并不把那匹马当作自己的专利品,而是两个人轮换着骑。柯仲平先骑一段,把马拴在树上自己先走一段,然后刘青云再把马骑上去追柯仲平。就这样两个人换来换去,不两天就到了华池县的城壕村。
  柯仲平的那种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合群性,使他一来就与城壕村的群众打得火热。他最爱询问别人的年纪,每当群众们问柯仲平多大岁数,他回答四十五的时候,群众们就哈哈大笑。柯仲平住在城壕村支部书记——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张振财家里,和张振财同吃一锅饭,同睡一铺炕。面对面倾听英雄诉说他是如何领导群众创建了这个模范村的。创业难呀!外有敌特的骚扰,内有封建思想的侵蚀,张振财是经过了漫长的搏斗,才战胜了这两股恶势力,获得陕甘宁边区模范村称号的。来到这个模范村,柯仲平这个爱激动的诗人越发终日生活在激动里。柯仲平对于到民间去,如同蜜蜂对花香一样,嗅觉特灵。白天,他东家进西家出,去和群众谈心交友,倾听他们的诉说和呼声,并仔细记录着。多年来他练就了一手速记的本领,写有一手又快、又小、又匀称的字。夜里,他伏案走笔,忙着把城壕村写成剧本,让“民众剧团”去排演。偏偏天不遂人愿,正当他埋头写作时,脱肛病犯了,加上胃病吃不进去饭。疼,他倒不怕,主要是没法坐下来写,无奈他只好用半个屁股坐着凳子,继续埋头写作。别人看他苦,可他还乐在其中,注意力都集中在写作上,把疼痛忘了。每天找他的人很多,为了把剧本赶出来,柯仲平只好把自己关在屋里,让别人从外面把门锁上。不几天,一个能上演三个来钟头、四十场戏的大型歌剧《模范城壕村》写成了。柯仲平创作的刻苦勤奋,也就可想而知。《模范城壕村》成功再现了城壕村创建模范村的过程,歌剧中共出现了22个人物,几个主要人物都刻画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劳动英雄张振财公而忘私,献身于模范村的事迹;二流子董生财被写得活灵活现了;生财妻的刚毅,满宝妻的泼辣,都跃然纸上。这个剧本,在1944年4月28日中共中央西北局文委召开的春节期间文艺下乡演出总结大会上,获得剧本创作一等奖。艾思奇(解放日报编辑)请柯仲平写一篇文章,谈谈《模范城壕村》的创作,准备在《解放日报》文艺版发表。艾思奇一催再催,柯仲平始终没时间动笔,这篇文章不得不流产了,非常可惜。《模范城壕村》被收录在《柯仲平纪念文集(三)》中。”柯仲平说:“咱们演戏就是做群众工作。不了解他们,不熟悉他们,不和他们打成一片,你的戏就演不好,起不到应该起到的作用。”边区老百姓热情欢迎“民众剧团”,给他们编了几句信天游:“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咱们的民众剧团过来了。一杆杆大旗磴畔上插,我把你亲人迎回家。”
  “柯仲平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勇于开拓的一生,一个把一生献给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著名诗人,一辈子和人民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的文艺战士。”老一辈革命家对柯仲平的评价和赞誉,也勾勒出了柯仲平坎坷而充满斗争精神的一生。他是党的文艺思想“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坚定的践行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道路。他以对党的绝对忠诚和饱满的革命激情,用他擅长的艺术形式,写出了许多工农兵大众喜闻乐见、听得懂、看得明白的诗歌和戏剧等作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鼓舞军民的抗日士气,因而得到毛泽东等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和关心支持,为陕甘宁边区文艺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柯仲平作为一个革命文艺战士的骄傲,更无愧他“云南三杰”的殊荣。
  (连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