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从这里唱遍全国
— — 戍边丹心曲
2023年05月29日
字数:1,792
版次:04
  

□ 潘生林

  有一个叫丁开明的老兵,刚来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把学习边防政策和认字紧密结合,反反复复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的弄通、弄懂,使他在五年戍边战斗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年年被评为哨卡戍边先进战士。
  哨卡是温馨的家,是大熔炉,是大学校。由面朝黄土的农民到完成卫国戍边任务的边防战士,最大的改变是人生态度的改变。
  我们入伍前,都以为当兵就是操枪弄棒,就像电影和小说中描写的一样。入伍到了哨卡后,几乎是和农民一样:放羊,早赶羊群上山,晚收散羊入栏;喂马,清马厩铡草添料,钉马掌梳毛理鞍;种菜,开垦打围整梯田,浇水除草勤施肥。还有养猪、喂鸡······这近乎农民的生活,几个新战士不免有些想法:从贫瘠的山乡野村跑到亘古人烟稀少的崇山峻岭的边塞,在哨塔下干农民一样的活。干起来没劲,对个人发展忧虑。这种“活思想”,也叫私心杂念,新战士不同程度存在。当时哨卡正响应号召,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高潮。我们一批新战士一周就能背诵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老三篇”。背会容易,理解难,理论联系实际更难。在交流学习心得时,站长和教导员说了一段震耳欲聋的话:革命工作不是海市蜃楼,不是享受和为自己得失的索取,是螺丝钉,拧在哪里哪里闪光,拧在哪里哪里是岗,是一点一滴,一件件一项项,钉钉卯卯的实际行动。放羊、养猪、喂马、种菜,戍边不论做什么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学《为人民服务》,听张思德的故事,看第一代《哨》卡人老黄牛一样,任劳任怨一声不吭,无怨无悔的奉献,我们坐立不安,各自痛下决心,把他们无怨无悔的吃苦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忠诚戍边的高尚情怀学好,付诸实践。远学张思德,近看身边的第一代建卡戍边人,提高了认识,改变了人生态度。从此我们由不谙世事的山村孩子深知祖国领土寸土寸金寸血的涵义。
  珍宝岛军事冲突后那一年的严冬,天寒地冻,纷纷扬扬的大雪连续下了七天九夜,断断续续半月有余。积雪没膝,气温零下30多度。阿拉马力防区的九棵柳段发生异常边情。3个巡逻兵火速前去处置。但山高路险,积雪太厚,十多里山地走了3个小时。处理完边防事务,回到哨卡,3人的大头鞋已经和脚冻在了一起。脱去鞋子皮又粘袜子,大家用冷水一点一点慢慢淋,几个小时后才剥下袜子。这种情景死死揪着大家的心。当时伊犁军分区边防巡诊的6·26小分队的女护士抱捂着战士的脚,痛心的泪流满面。
  第一任哨卡教导员刘守宪在爱国教育时说了一段饱含真情的话:“家是叶的根,我是一片落叶,有根才有归宿;家是水的海,我是一滴水珠,有海才不干枯;天涯是家,人生才精彩;家是一扇门,有人守好门,家才安全”。把守好“家”门当作寸土寸血的神圣使命,和“对联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相映照。他们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他们的话语和扑下身子实干的英姿,至今记忆犹新。
  一批又一批,在这里,战士们身在崇山峻岭,地窝子为家,饮溪水吃野菜,夜间仍然在煤油灯下刻苦读书学习。在极其艰苦的自然和生活条件下,以顽强的毅力,磨砺意志战胜孤独寂寞,无怨无悔站岗巡逻;迎朝阳,送晚霞;日复一一日,年复一年,屹立在卡拉乔克山上,守望着滚滚不息的霍尔果斯河。
  后记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是极具时代特征的信仰之歌。自上世纪60年代初诞生以来,唱红了全党、全军和全国;唱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辽阔海疆。这首歌不知激发了多少有志青年投身到保家卫国的行列,党叫干啥就干啥,哪里艰苦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义无反顾,奔赴边疆,奔赴海岛,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成了那个年代人们的共同心愿,高扬着听党话的坚定理想信仰。
  这首歌用朴素、凝练的语言作词谱曲,用激情四射的铿锵旋律,热情地表达了边防战士对党的无比热爱,对毛主席的无比崇敬,对祖国的无比忠诚;用通俗而又深刻的语言把人民军队的对领袖对党的无限忠诚表达的淋漓尽致;也将戍边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写在了从漫漫风雪到辽阔海疆的祖国边防线上。
  当年写作《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一歌的词曲作者,新疆伊犁军区的文化干事李之金有一段感慨万千的肺腑之言:“人们是否能够记住词曲作者是谁,并不重要,只要歌声响起时,那段历史和战士们的精神能够永存,便是我最大的欣慰。”
  在伟大祖国的边防线上,每一寸国土每一片海疆都有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都有一个坚强不屈的、铭刻在亿万人民心中的战士形象。我们应该永远铭记。
  (连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