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陕甘宁边区时期的春节新气象
2023年02月06日
字数:3,360
版次:03

□董 勇


  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与真诚期许。陕甘宁边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将革命理念与传统年俗相结合,使革命根据地的春节习俗发生巨大变化,群众积极参与到各种新式庆祝活动中来,革命热情日益高涨,形成极具特色的“红色春节文化”,处处彰显辞旧迎新、团结奋进的新气象。
  

  国民党统治边区时期“过年难、难过年”是当时广大穷苦农民春节的真实写照,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革命根据地建立前。
  中国共产党建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以后,积极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农民的田赋、劳役、杂税等均大幅减轻,他们的经济、政治地位得到提高。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号召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己动手,生产自给”,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亲自动手,种菜纺纱。1942年12月,毛泽东发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进一步推动了根据地的生产运动。到1943年,边区许多部队粮食、经费达到全部自给,不仅改善了物质生活,而且减轻了人民负担。同时,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党带领农民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提高田地产量,发放农业贷款,帮助农民购买耕牛、农具和种子,鼓励农民耕种经济作物,发展家庭养殖业和手工业。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农民的生活状况日益好转。过年时,农民家里不仅有了余粮,还养起了猪、鸡、鸭、鹅等,除夕也能包上猪肉白面水饺,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吃顿年夜饭。
  据1947年1月24日的《解放日报》报道,绥德城东四十里铺贺家石村的高老婆说:“过去过年就是过关,这几年日子好了,羊肉、白馍、扁食都能吃上了,今年准备接女儿回家过个团圆年。”延安市在除夕那天,各家门前均悬挂红灯笼,并题有毛泽东《沁园春·雪》之词,万家灯火辉耀通宵。午夜时分,延安附近驻军鸣枪放炮,配合群众的鞭炮声,响彻山谷。正月初一,延安市新市乡喜迎春节,小孩穿着新衣,门口贴着“新思想新教育创造新社会,好体力好劳动发展好人家”的新对联,家家团聚包饺子,一派欢声笑语的新年景象。
  

  从1937年1月初,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由保安迁至延安,到1947年3月撤离延安,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一直坚持与人民群众一起过年。
  1941年的春节期间,在延安中央机关礼堂演戏,附近许多群众也应邀前来观看。一天晚上,毛泽东走进礼堂后发现干部战士都坐在前面,而老乡们都坐在后面,最前面的两排座位空着留给中央首长。毛泽东便对在场的干部战士说:“同志们,老乡们平时生产忙,看戏的机会很少,而且要跑很远的路来到这里,不容易呀!我们应该让他们坐在最前面看戏。”说完自己就带头坐到了最后面。老乡们很感动,一再谦让,最后还是被毛泽东劝说坐到了最前面。多年来,这件事一直成为延安人民的美谈。
  1943年,毛泽东从杨家岭搬到枣园。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袖,他从不以领袖自居,常称自己为“枣园的居民”。每逢春节,他都会请当地农民来住所过年、吃饭,还常常去看望枣园的乡亲们,给大家拜年。1946年正月初三,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在枣园宴请延安市西区居民代表。席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给大家斟酒、敬酒,并亲切地拉起家常,询问生产生活情况,勉励大家和平时期加紧生产,注意卫生节约。他们对农民情况了解之细致,对百姓生活关爱之周到,无不让当地群众交口称赞。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延安度过了11个农历春节,每逢过年,当地群众都会自发前来向中央领导人拜年,有的还会带上软糕、油馍、黄酒等年货,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党和政府的真诚拥护。1946年春节,延安县川口区六乡人民代表到王家坪给中央领导拜年,并将一块写有“人民救星”的金字匾献给毛泽东。收到礼物的毛泽东,给大家鞠躬致谢,人们簇拥在他跟前,激动地合影留念,对党和领袖的热爱溢于言表。
  在党中央密切联系群众这一优良作风影响下,陕甘宁边区和广大解放区结合各地具体情况,纷纷号召党的各级机关、部队组织开展“翻身大团拜”、春节联欢会等活动,邀请当地农民、“翻身英雄”、劳动模范共庆新年。
 

  陕甘宁边区成立后,群众在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也有了很大变化。1942年5月2日,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杨家岭召开,毛泽东在会上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长期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与工农兵群众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创作出为人民大众所热烈欢迎的优秀作品。”讲话发表后,延安文艺界掀起文艺大众化的热潮。从1943年的春节开始,边区的秧歌运动蓬勃开展,当时的秧歌队多达数十个。边区文艺工作者在学习借鉴边区民间艺术的过程中,对传统秧歌进行了改造,使边区不仅涌现出歌舞形式的新式秧歌舞,还推出戏剧形式的新式秧歌剧,内容以反映革命背景下民众生活为主题,其表演方式、人物服装造型、舞台布景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不仅具有艺术表现力,而且还凸显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时代特色。以《拥军花鼓》《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为代表的一批新秧歌,亮相延安街头。鲁迅艺术文学院组织百余人的庞大秧歌队,在各地进行春节巡回表演。其中,秧歌剧《兄妹开荒》将浓郁的乡土气息、新型农民形象与欢乐的劳动场面融为一体,生动活泼又富于情趣,在延安各阶层民众中引发了轰动效应,毛泽东看过表演后,高兴地称赞其“像个为工农兵服务的样子”。与此同时,人民艺术家们还将戏剧、说唱、快板、民歌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加以改造、发展,创造出许多适应革命需要、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大大丰富了春节文娱生活。
  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引导,农民积极破除封建迷信,并投入到革命化的春节娱乐活动中。大家把腊月二十三的“辞灶节”改成“翻身节”,在这天不烧香、不辞灶,而是举行忆苦思甜会和全年生产情况总结会。从除夕到正月初五,村民们不敬神、不贴门神、不烧纸、不磕头,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新式文娱活动。各村都举行新年同乐大会,集体扭秧歌、唱大合唱、进行团拜。村里还召开庆祝大会,搭光荣亭,把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请上台讲话;搭万寿亭,全体村民在这里向老人们祝寿;搭台唱戏,请文艺团体演出进步戏剧。陕甘宁边区人民群众在新气象中度过了一个个精神富足的春节。
  

  在陕甘宁边区时期,春节还有一个“重头戏”,就是举行“双拥”活动。1943年1月1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了《拥护军队的决定》和《拥军公约》,确定从1月25日到2月25日为“全边区拥军运动月”。10天后,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部、政治部一连发出《关于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决定》《关于拥政爱民运动月的工作指令》,确定从2月5日至3月4日为“拥政爱民运动月”。2月1日,八路军留守兵团又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公布了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个《拥政爱民公约》。1943年春节前后,边区大规模群众性的双拥运动便迅速地开展起来。
  在拥政爱民方面,部队利用春节在各地召开拥政爱民大会、举行军民联欢会,驻军还派干部战士向当地政府和居民拜年,驻军首长亲自到老百姓家里拜年。老百姓十分感动,他们说:“从来没见过军队给老百姓拜年,有生以来这是第一次。”有的部队还给群众送了贺年卡,贺年卡一面印着“恭贺新禧”,一面印着“拥政爱民十大公约”。有的部队还组织了秧歌队、腰鼓队和宣传队,到党政机关和群众中进行表演和宣传,教唱《拥政爱民歌》和《拥军歌》。
  在拥军优抗方面,春节期间,边区政府和人民对驻军和抗日军人家属进行了热情的慰问活动。政府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拨款6.2万多元(边币),专门用于慰问延安附近的驻军和抗属。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和西北局的同志亲自带领慰问团到南泥湾、金盆湾进行慰问。他们走到哪里,哪里顿时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边区政府平日更是优待抗属,除了减免一定的负担外,还采取贷款、捐献实物或现金等措施实行优待。
  1944年农历正月的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各地,到处都掀起了双拥运动的热潮。延安市政府还组织起了一支300多人的市民秧歌队,与当地驻军、机关干部、人民群众一起欢度春节。在锣鼓声中,人民群众载歌载舞,唱出了“正月里来是新春”这首脍炙人口的拥军花鼓。这些活动让军属们感到无限光荣与欣慰,很多军属给前线的亲人写信,鼓励他们奋勇杀敌。
  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下,边区的拥政爱民和拥军优抗运动进入了深入持久的发展阶段,不仅加强了边区党政军民的团结,彰显了鱼水情深,而且在对敌斗争和边区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还为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开展双拥运动做出了榜样,提供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