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心系甘肃的三个惊叹号
2022年12月30日
字数:1,752
版次:03
董 勇
董 勇 甘肃宁县人。本科学历,曾任教5年。2005年参与《正宁县志》修编工作,2007年调入正宁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工作,先后参与编纂历年《正宁年鉴》。2017年至2020年在正宁县罗川村驻村指导脱贫攻坚工作。
1972年至1973年,甘肃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特别是1973年,灾情非常严重,这是甘肃连续几年受灾的继续和发展,受灾面积、受灾人口与灾害的严重程度为几十年所罕见,而且还有洪涝、雹灾、冻灾、虫灾等各种灾害。
1973年5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听取了甘肃省委代表宋平等人关于甘肃省长期多灾、贫困落后情况的汇报后,十分难过地说:“我们解放20多年了,在我们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甘肃人民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没有做好,对不起甘肃人民。”他还说:“我们一定要帮助那里的人民,把那里的贫困面貌改变过来,争取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尽快把甘肃的农业搞上去。”
为了解受灾地区的具体情况,统筹救济灾区的群众,中央工作会议结束后,周恩来立即从国务院8个部委抽调干部近百人组成工作组,奔赴甘肃调查灾情和帮助救灾。周恩来说:“过去不知道,现在知道了就要解决问题。”在这个高规格的工作组中,有农林部副部长罗玉川、商业部副部长刘忍、水电部副部长王英宪及一大批司局级干部。国务院派出的工作组到甘肃调查灾情和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连续3封关于甘肃灾情的特急电报和7份调查报告摆在了周恩来的案头。周恩来立即批示有关部门迅速解决,并指出,救灾就是救人,他要求甘肃半年内解决生活问题,两年半解决生产问题。国务院下发《关于解决甘肃干旱山区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意见》,并调拨大批救灾粮、款和物资,积极开展救灾、救济工作,及时解决甘肃灾民生活、生产上的主要困难。
1974年,甘肃灾情继续加重。这时周恩来已身患重病,但他对甘肃的灾情仍放心不下。3月,他指示商业部、财政部再次到甘肃调查灾区群众生活安排落实情况。6月,根据中央政治局批准的医疗组意见,周恩来告别了工作、生活了20多个春秋的中南海西花厅,住院进行手术治疗。
周恩来在住进医院的当天就进行了一次大手术,术后病情有所好转。当身体刚刚恢复一些,周恩来又开始挂念国内外的各种事情,特别是甘肃的灾情。周恩来的秘书钱嘉东回忆:一天半夜,我已经睡了,突然电话响起来,总机说是总理找我。我在电话里听到总理的声音。他说:“我正在看一份关于粮食问题的材料,觉得有些数字有问题,你明天找有关部门问一问,要他们把确切的数字送来。”在这深更半夜的时候,有谁会想到,我们的总理正抱着病体在计算甘肃群众吃
粮的问题!
据商业部、财政部赴甘调查组对定西、天水、平凉、庆阳4地区灾情了解:年口粮分配292斤以下的3.26万个生产队,占4地区生产队总数的69%;年平均口粮在200斤以下的有14个县,灾民358.4万人,占4地区总农业人口的44%。全省绝收或基本绝收的
重灾民约160万人,分配口粮只有几斤、几十斤。3月,定西、兰州、临夏、武都、天水、平凉等地外流人口3万余人;定西、天水已发生水肿、干瘦等病,病人数为1.8万人。
7月16日,周恩来在反映甘肃灾情的调查报告上写下批语:“口粮不够,救济款不够,种子留得不够,饲料饲草不够,衣服缺得最多,副业没有,农具不够,燃料不够,饮水不够,打井配套都不够,生产基金、农贷似乎没有按重点发放,医疗队不够,医药卫生更差等,必须立即解决。否则外流更多,死人死畜,大大影响劳动力!!!”又批:“先发救济口粮款,至少要增加无息长期农贷。”这一连串“不够”,是细心的周恩来经过反复计算后得出的结论,写三个惊叹号,充分表达出他的忧虑焦灼。
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甘肃人民除了接受国家救济外,还积极采取生产自救的方法:夏田旱死种秋田,早秋冲毁种晚秋,粮食歉收补种菜,储鲜菜、晒干菜、腌咸菜,采集各种野生代食品,还号召城镇人民节约粮食,支援灾区。同时广泛开展多种经营,大搞副业生产,增加群众收入。甘肃人民迎着困难,同心协力,推动农业生产和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不仅平安度过了灾荒,而且取得了1975年的粮食大丰收。
周恩来的这个批示收藏在中央档案馆。翻开这份档案,人们仍能感受到周总理将贫困群众的安危冷暖系于心中的赤子情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也为各个战线奋斗的各级党员干部树起了一面鲜红的旗帜。 (原文刊登于《人文甘肃》第八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