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打造协商议事“零距离”共建美丽乡村“新家园”
——白银区强湾乡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工作记事
2022年12月26日
字数:1,301
版次:01
  

通讯员 曾贤平

  进入冬季,白银区强湾乡月亮湾村的一处田埂上,一群人正在围绕“撂荒地整治”开展协商议事。
  “以前遇到这些关乎群众利益的‘小事’,我们只能向区上相关部门汇报。一圈下来,既耗时间,有时还不解决实际问题。现在好了,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协商平台。”月亮湾村协商议事会主席刘昌春说。
  自白银区开展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工作以来,强湾乡重点围绕百姓急难愁盼的烦心事、揪心事,着力搭建平台,安排委员下沉,帮助排解民忧,开展了一系列协商议事活动,有力助推了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基层群众的一致好评。
  

“小协商”助推乡村“大振兴”

  产业布局不均、发展能力弱,一直是制约强湾村发展的瓶颈。2020年9月,村协商议事会经过多方调研,将“种植发展花椒产业”作为协商议题提交商议。
  议事会上,政协委员、群众代表们众说纷纭,大家提出一系列困难问题:没有适宜种植的土地、没有熟练掌握种植技术的人员、销路前景不明朗……这让惠民项目在第一次协商中就“流产了”。
  “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一直牢记在村党支部书记杨海心中。他不愿就此放弃,于是组织村“两委”成员和村里文化水平高的年轻人,带上第一次议事会上群众代表和委员们的疑问,赴兄弟县区“取经”,进行观摩学习。学习归来后,又积极协调种植事宜,并联系衔接销路。
  2020年底,经过充分准备后,相同议题的议事会顺利进行。几经协商,与会人员达成共识,决定发展花椒种植产业。2021年春天,花椒树开始种植,群众们纷纷到地头帮忙,培土的培土、浇水的浇水。
  旭日初升,清风徐来。如今,700亩花椒种植基地上红旗飘扬,新芽吐绿。杨海望着嫩苗,仿佛看见两年后的丰收场景……
  

“生态包袱”变身“绿色财富”

  农业的产物一半在籽实,一半在秸秆。同是资源的一种,籽实被人们视若珍宝,秸秆却被丢弃。秸秆问题始终是百姓关注的热点,秸秆如何使用关乎蓝天白云,也关乎农业绿色发展。
  如果就地燃烧秸秆,既污染大气环境、威胁公共安全,更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农田质量。“我们把秸秆丢掉了,就相当于丢掉了另一半农业。我们应该寻找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方式方法。”在政协委员多次协商下,农牧业循环经济建设项目落户到了强湾乡聂家窑村。
  农牧业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即种植农作物—产生的农作物秸秆草料加工成饲料—畜牧养殖产生的粪便加工成有机肥—使之作为肥料回到农业种植。农牧业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农牧业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在聂家窑村建成投产后,可解决本地60余人的工作岗位,预计每年能为强湾乡带来150万左右的土地租赁收入、税收及公益服务,秸秆这个“被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正在从“生态包袱”变为“绿色财富”。
  在推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两年来,强湾乡共计办理协商议题17项。其中,各村(社区)办理协商议题15项,各中心室办理协商议题 2 项,党政领导督办重点议题2项,切实做到了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风劲帆满海天阔,俯指波涛更从容。在强湾这片热土上,政协协商正在以强大的生命力,逐渐成为群众参与集体事务讨论、化解群众烦难事、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平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