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富产进士”的兰州段氏家族
2022年12月02日
字数:4,287
版次:03

高 羔



  高羔 甘肃兰州人。长于黄河岸边,酷爱文学与文史,尝问学于地方史学家张令瑄先生,曾与董鼎山、陈忠实等文坛大家鸿雁往还。先后参与了《走近兰州》《七里河区志》等书籍的编纂。
  

  自朱元璋的十四子朱楧于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移驻兰州后,他带来了大批的随从。这其中有一位叫段鸣鹤,他祖籍山西太原府阳曲县人,明洪武初年任锦衣卫力士,后追随肃庄王朱楧由南京来到甘肃,并定居于兰州东关,后来人们称这里为段家台(今庆阳路电信局附近)。
  段鸣鹤奉亲至孝,其父生病,他祈求上天,让他代父生病,并割下臂肉,烧成灰,掺入药内,让他父亲服用,据说病果真好了。后来段鸣鹤生了个儿子名叫段敏,官封文林郎,做了个七品散官。但是到了段鸣鹤孙子一辈,却出了一个名声显赫的人。段敏生有二子,一为段椿,另一个就是著名理学家段坚。
  段坚(1419—1484),字可久,号柏轩,又号容思。段坚从小立志,要成为国家有用之人。“早岁受书,即有志圣贤。”(《明史·正传》)他私淑河东名儒薛瑄,从小刻苦研读儒家经典。据说段坚开学第一天,段鸣鹤在院中栽了两棵柏树,对段坚说,柏树坚韧不拔,即使是大雪压头,它依然挺拔苍翠,希望他做人要像柏树那样。段坚听了爷爷的话,遂将自己的书房定名为“柏轩”,后又自号“柏轩”。
  明宣德八年(1433年),段坚14岁时考取了秀才,并刻苦研读《易经》,后又研习诸子百家。明正统六年(1441年),段坚又到肃王府教授周麟门下学习。周麟为解元出身,与段坚爷爷段鸣鹤是山西同乡。在周麟的教授与指导下,段坚进步很快,于正统九年(1444年)考中举人。
  中举之后,段坚在兰州段家台宅中设馆授徒,因段坚号容思,故容思书院也是甘肃最早的书院。段坚也受到人们的尊敬,还有人向他请教做学问的诀窍,他回答说,一个人若要“受其业”,就应该做到“富者忘其有”“贵者忘其势”,必须专心致志才行。但是尽管段坚刻苦学习,但是也有“败走麦城”的经历。因为自他中举以后到景泰四年(1453年)的9年间,段坚曾先后3次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但均铩羽而归。
  苦闷中的段坚决定转变一种方式,他遵从古时圣贤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决定外出游学。当然出生于官宦人家的他,路费是不成问题的。就这样,段坚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离开兰州,开始他的游学生涯。他先后到了齐、鲁、淮、楚、吴、越等地,遍访名胜古迹,结交学者朋友。对他影响颇深的是薛瑄的弟子阎禹锡和白良辅。
  在结束了近一年的游学生涯,段坚于景泰元年(1450年)返回兰州。就在返回的途中,还节外生枝地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当段坚和仆从赶着牲口驮着几个箱子赶路时,却被贼人盯上了,他们以为箱子里装的一定是一些珍宝。段坚发现后,他为避免贼人的跟踪,他决定让贼人打消这个想法。在路过一个村口时,他打发仆从进村找水。他则请跟在后面的贼人帮他从牲口背上卸下箱子,然后打开箱子一本一本的装作整理书籍。贼人看后,失望而走。
  又经过几年的苦读,段坚终于景泰五年(1454年),其36岁时考中进士。后被朝廷派往山西,编纂《山西志》,后返回兰州候缺。在等了5年之后,天顺三年(1459年)段坚被朝廷任命为山东登州府福山县知县。
  福山县是座海岛,段坚感到要改变这一“民穷俗陋”的地方,就要从发展教育着手。他修县学、建社学、育童士。办学需要教材,他就下令刻印《文公小学》作教材,他还亲手编印了通俗读物《教民俗语》送给百姓,教育成人学习。起到的结果却是“政教大行”,“吏不敢欺”,“士民仰戴”,社会风气为之一变。
  段坚在福山6年,政绩显赫,经吏部尚书、大学士李贤等朝臣的大力推荐,于成化元年(1465年)段坚又擢升莱州(今山东莱州市)知府。离开福山时,段坚受到当地百姓的再三挽留,后又争挑行李,百姓夹道欢送。
  莱州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段坚到达莱州后,依然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同样产生了“教化大行”的效果。在此期间,他的父亲段敏去世,他回家守制三年。成化八年(1472年),他又改任河南南阳知府,南阳府下辖三州十县,他一到任,即召集州、县学官,“具千以古人为学之旨,使转相劝诱”,他创立了多所书院,在南阳城西创立了志学书院,在豫山创建了豫山书院,在新野县诸葛亮隐居的卧龙岗重建了诸葛书院。他还召集“郡庠”及属诸生,亲自讲解五经要义。为了传播儒家学说,他还把志学书院一座大殿改建为大成殿,殿悬孔子像,每年春秋两季都要祭祀,以倡导尊师重教之风。
  段坚还创刻了《二程全书》和《崇正辩》,并亲自作序。《二程全书》是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著作的全集,该书的刊印对传播二程的学术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他还惩贪治腐,对于官吏中的不法分子,“案问不贷”,经过几年的治理,“民风翕改观”。而且为官南阳期间,他还得出结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无不可变之俗。”
  明朝自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后,政治更为腐败,宦官专权。段坚对于朝廷纲纪的废弛,也心灰意冷。成化十七年(1481年),段坚奏请回归故里。南阳的百姓得知段坚要走的消息,夹路为段坚送行。大家流着眼泪抢着为段坚挑行李,可是“行李萧然”,“仅有祭器、书卷十数箧”。
  

  段坚回归故里后,在容思书院以“奉先、事兄、教子、睦族、善俗”为旨,潜心授徒,后来的兵部尚书彭泽、四川按察使陈祥、河南陕州知州陈范等人,都出自他的门下。
  段坚除教书外,还著书立说,他的著作曾结集为《柏轩语录》和《容思集》等,可惜在刻印、抄传一个时期后均已散佚。在《皋兰明儒遗文集》中仅收有他传世遗文16篇及部分诗作。另甘肃省图书馆藏有《段容思先生诗稿》,从这些遗留下来的诗作中,可以看到大都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特别是描写兰州山川风物的诗歌,别有情趣,读来倍感亲切。
  成化二十年(1484年),段坚病逝于兰州,终年66岁。段坚去世时,“田亩不及顷”,“只有典册六经子史充栋”。噩耗传到南阳,当地百姓悲痛不已,“敬做木主”。30余年后大家集资修建了段氏祠,并为段坚塑像,每年春秋举行祭祀。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此时距段坚去世已有60年,南阳府唐县人朱徵巡按兰州时,还瞻仰了段坚遗像,并在东关大街建一牌坊,牌坊正面上额书“段容思先生德教坊”八个字,背面有“理学名臣”字样。此牌坊昂然矗立近400年,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日机轰炸,便于市民出城疏散防空,由省政府出资,将牌坊移东稍门外(今民航大楼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拓建东岗西路时将牌坊拆除。
  段坚一生光明磊落,两袖清风。他秉承着“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认为只要用理学克服人不断膨胀的私欲,人就会成为正人君子。可是他的儿子中,有一个却因人生观的迷惘,误入歧途。
  段坚生有七子,次子段炅,号河滨。因受到段坚的泽被,段炅也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弘治十八年(1505年)段炅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明朝正德年间,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专权乱政,甚至阴谋篡位。当时的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焦芳为保权位,竟谄附阉党。而段炅又受到焦芳的提携,和当时的吏部尚书张彩一同依附于焦芳。而段炅极会见风使舵,他见刘瑾对张彩日益亲近,而焦芳日益失宠,就转而巴结张彩,又伙同张彩在刘瑾面前将焦芳所做的对刘瑾不利的事统统说了出来。刘瑾知道后不觉大怒,数次在大庭广众之下怒斥焦芳。焦芳很知趣,连忙上奏乞归。后来刘瑾倒台后,从而焦芳躲过一劫。但是段炅却没那么幸运,刘瑾败后,他被革职。《明史》中有记载:“谄附焦芳,刘瑾败,落职,隤其家声焉。”不过,段炅诗文极好,著有《河滨集》。另外他与同时因宦党而被罢官的翰林院修撰康海、吏部郎中王九思被称为“关中三老”。
  段氏一门还出了一位名人,这就是在兰州修造水车的段续。段续,字绍先,号东川,是段坚的侄重孙。
  嘉靖二年(1523年)段续考中进士,任都察院云南道御史。由于他多在南方做官,见到当地的筒车,利用水的流动,将低处的河流溪水提往高处灌溉田地。他联想到家乡兰州,由于黄河水流较低,很难将黄河水引向高处进行灌溉。于是他就留心观察筒车的构造,揣摩部件机巧。同时他也可能查阅大量书籍资料,其中包括元代王祯的《农书》。《农书》中有《农器图谱》十二卷,有插图二百多幅,多为复杂的机械图形,每幅图均有说明。其中就有筒车的图形及文字说明。
  嘉靖二十年(1541年),段续致仕回到兰州,他借鉴筒车的特点,因地制宜创制了兰州水车。他设计图纸,聘请工匠,按照自己的意图在黄河岸边开始了第一辆水车的试制。首先从材质上他利用兰州当地产的榆、槐、柳,而取代了竹子。其次因黄河河面距两岸落差较高,所以水车的轮辐直径就要加大,与筒车相比则更加宏伟壮观。再者,因黄河河面较宽,流速较缓,所以正常的水流很难驱动庞大的水车转动。段续第一步的做法就是在水车的上游河面处,垒砌一道潜坝,迫使河水向岸边流淌,以加大水流的流量流速,谓之曰压坝。然后在水车架设处,用石头砌成水槽,然后有意垫高水槽进水口处,以形成落差,用水流的强大冲击力推动水车辐条上的挡板,从而使水车转动。水车的转动,使挂于辐条边缘的长方形木斗倒挽河水,悬于空中后倾倒于接水木槽中。因每个辐条处都挂有木斗,所以周而复始,源源不断将河水由低处提灌到高处。据说一辆水车少可灌溉百十亩,多则二三百亩农田,从而使兰州黄河两岸的农业大受裨益。
  段续创制的第一辆水车就曾矗立在广武门黄河岸边,被称为“祖宗车”,故今日水车园之名由此得来。张国常在《重修皋兰县志》中对水车的描述有这样的记载:“可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沿河农民皆仿效。”
  想一想昔日巨大的水车日夜转动,水车轴吱呀作响,木斗哗哗倾倒河水,车下细雨霏霏,映着阳光化作道道彩虹。车身黑湿,绿苔斑驳,掩映在槐柳梨树丛中,动人心魄,流淌诗意。清代诗人叶礼对此赋诗一首:
  水车旋转自轮回,倒雪翻银九曲隈。
  始信青莲诗句巧,黄河之水天上来。
  随着滔滔黄河转动悠悠水车,不仅灌溉了黄河两岸成千上万亩的沃野良田,而且成为黄河兰州段独有的文化风景,因此兰州又有“水车之都”的美誉。而这一切均因段续对水车的引进与革新。
  可是史籍中对于段续引进和创制水车这一事迹并未浓墨重彩地描述。但对于其弹劾席书、桂萼之事在《明史·循吏》中倒有详尽的记载。由此可见段续的刚正不阿,可是在当时的境遇下因此也被谪贬,先后任河南郾城县丞,又迁为杞县知县。在治理地方时,他不畏权势,革除积弊,公而忘私,政绩赫然,旋又擢升为湖广行省参议、密云兵备副使等职。
  段续的儿子段补,字希仲,是个神童,九岁能写诗作文。隆庆五年(1571年)中进士,授直隶曲周知县,调河间知县。任南京户都主事时,监督储粮,出入粮食账目清楚,革除一切陋规弊病,以清廉能干闻名。
  纵观兰州段氏一门,明代出了4个进士,其中一个翰林,7个举人;清代出了一个进士,2个举人,在当时倡导耕读传家的社会环境下,实属显赫。  (原文刊登于《人文甘肃》第九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