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周恩来为“陇剧”命名
2022年10月31日
字数:1,572
版次:04

□ 师正伟


  陇剧原名陇东道情,是甘肃省独有传统戏曲艺术,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扎根于陇东的渔鼓道情,逐渐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二股弦等乐器,衍化为皮影唱腔音乐,1958年搬上舞台,1959年正式命名为陇剧。其实,道情皮影雅化为陇剧,却是因为周恩来总理的一句话引发的。
  1953年7月,环县道情皮影赴京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喜爱。周总理指示说,甘肃没有自己的剧种,就可以命名环县道情皮影为陇剧。一语定乾坤,道情皮影开始了漫长的化蝶之旅,走出山沟,登上大雅之堂,成为甘肃独特风情的剧种,广受世人青睐。
  环县地处甘宁交界,十年九旱,自古为用武之地。宋代时范仲淹抵御西夏,任知州镇边关,就在此地;中央红军长征在此进行了最后一战,山城堡战役。这个苦甲天下,战事频仍的尚武之地却有着灿烂的文化。这里道观庙宇上千、香火甚盛,农历三月三日、四月八日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届时经济文化交流融合,道情应运而生。祭祀活动白天演出木偶戏,晚上演出独特的皮影戏。后来,经民间艺人解长春等大胆创造,把道情音乐说唱形式与皮影戏的舞台形象艺术巧妙结合起来,就产生了道情皮影。
  道情皮影一般在晚上演出。前台是白布或宣纸制成的亮子,所有剧情都通过皮影在这里展示。亮子后是一长桌一椅,挑线人兼说唱者操纵皮影,同时说唱戏文,头上方用绳索围成矩形,上悬皮影,方便取换,称为钩城,后台是乐队,由简板、鱼鼓、四弦笛呐及传统秦腔伴奏乐器二胡、板鼓、水梆、铙、钹组成,视场面大小及剧目而定。
  皮影是陇剧的灵魂。用上等牛皮经熟制、刮剖、平整、描图、雕刻、上色、装订等复杂过程制成。演出时靠前台挑线者娴熟灵巧的手上动作完成跑、跳、做、打等舞台动作,并通过灯光投放到亮子上,展现在观众面前动作朴拙、形象逼真。
  陇剧传统剧目有《白蛇传》《忠孝图》《柜中》《青石岭》《九华山》等。陇剧音乐为飞板和弹板两大传统板式,飞弹两板又分为花音、伤音四个传统调式。道情皮影作为陇剧搬上舞台后,在传统四大板式且吸收借鉴其他戏曲的基础上新创了慢板、二流、紧板、散板等。乐队中简板、鱼鼓、四弦、笛呐等为其独有乐器。简板和鱼鼓均自制而成,简板用一根寸许竹板对折而成,下端相连,上端稍张,手握连着的一端,大指与其余四指握合两支竹板即发出清脆的敲击声。鱼鼓长约二尺,用一大竹筒一端上牛皮制成,演奏时一人右手执筒板,斜持鱼鼓,左手四指并拢敲击,以控制乐队节奏,根据剧目情节合理搭配,产生或热烈奔放,或高亢激昂,或缠绵悱恻的音乐效果。
  演出高潮时,前台主唱者与后台伴奏者齐唱以喧染气氛,观众中一些深谙戏文者亦加入进来,随声附合,一时台前台后,台上台下唱腔连动,场面热烈,称“嘛簧”,也叫“帮腔”。
  “牛皮人”为荒凉枯燥的北地生活增添了巨大激情,为物质贫乏的人们带来了无限快乐。陇剧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突破了亮子、“牛皮人”的局限,以人表演效果更好。乐器增加了二胡、琵琶、扬琴、笙。“嘛簧”中依据角色之别,感情之需,分别用男帮男、女帮女、混声“嘛簧”等形式,突破了无女声及“嘛簧”到底的刻板程式,丰富了艺术表现力。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文化部门先后于1952年、1958年和1963年,3次组织大批戏曲、音乐工作者,对陇东道情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共征集到剧本62本,各路艺人唱腔200余段,曲牌146首,打击乐谱54种,民歌62首,录音资料达3120米,并汇编成《陇东道情》一书,以及《陇东道情年考谱系表》等重要资料。据学者推断考证,道情皮影产于300多年前的环县境内的东老爷山。1987年,为庆祝中意建交25周年,陇剧应邀赴意演出,先后在罗马、米兰、佛罗伦萨等11个城市巡回演出24场次,被誉为“来自东方魔术般的艺术”。
  2002年6月9日,环县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皮影之乡”。同年,环县举办了皮影艺术节,著名学者季羡林题写了节名。相信日后陇剧艺术之树常青,盛世再绽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