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字妙法
2022年10月17日
字数:1,149
版次:Z0417_Print
近来读书,发现古代一些名人读书妙法颇多,常以“三”字做归纳总结,“三余”“三上”“三到”,细细品咂,颇有趣味,受益匪浅,不妨辑录下来,时时体悟,深得其中奥妙。
三余。《魏略·儒宗传·董遇》记载了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儒宗董遇读书的典故:董遇少时家贫,每次去山中打柴,都要带着书籍诵读,他哥哥嘲笑他,但董遇还是不改初衷,坚持投闲习读。有读书人向董遇求学,他让人读书“必当先读百遍”,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董遇认为,只有多读,才能理解书中的要义。求学者说读书没有太多时间,董遇讲了“三余”的读书观。何为“三余”?他道:“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冬天岁尾,更深夜静,绵绵阴雨,都是闲暇之余,应当抓住“三余”之际,读读忙时没读完的书。此“三余”之妙尽在不言中,“余”味无穷也!
三上。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在“四岁而孤,家贫无资”的境况下,依然勤学苦读,从小至老,一直是“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他读书、写作方式常独辟蹊径,得心应手。欧阳修写有短文《三上》:“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钱思公(钱惟演)、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都是当时有名的读书人,皆以文学知名一时。他们的读书方式可谓新奇别致,除了坐于书房传统的读,还躺在床上翻阅,甚至夹着书,上厕所也要琅琅诵读。欧阳修呢,他读书作文也是钟情于“三上”,即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他认为这样读书才有韵味,才读得进去,写东西才灵感频现,构思奇妙。
三到。朱熹是南宋大名鼎鼎的读书人,他关于读书的诗句即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主张读书要带着疑问来读:“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是他读《诗经》时的感悟,知之有疑,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后,才感到是真正读懂了。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提及读书要“三到”,他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他认为,读书“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可见集中精力读书的重要。
三余。《魏略·儒宗传·董遇》记载了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儒宗董遇读书的典故:董遇少时家贫,每次去山中打柴,都要带着书籍诵读,他哥哥嘲笑他,但董遇还是不改初衷,坚持投闲习读。有读书人向董遇求学,他让人读书“必当先读百遍”,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董遇认为,只有多读,才能理解书中的要义。求学者说读书没有太多时间,董遇讲了“三余”的读书观。何为“三余”?他道:“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冬天岁尾,更深夜静,绵绵阴雨,都是闲暇之余,应当抓住“三余”之际,读读忙时没读完的书。此“三余”之妙尽在不言中,“余”味无穷也!
三上。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在“四岁而孤,家贫无资”的境况下,依然勤学苦读,从小至老,一直是“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他读书、写作方式常独辟蹊径,得心应手。欧阳修写有短文《三上》:“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钱思公(钱惟演)、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都是当时有名的读书人,皆以文学知名一时。他们的读书方式可谓新奇别致,除了坐于书房传统的读,还躺在床上翻阅,甚至夹着书,上厕所也要琅琅诵读。欧阳修呢,他读书作文也是钟情于“三上”,即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他认为这样读书才有韵味,才读得进去,写东西才灵感频现,构思奇妙。
三到。朱熹是南宋大名鼎鼎的读书人,他关于读书的诗句即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主张读书要带着疑问来读:“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是他读《诗经》时的感悟,知之有疑,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后,才感到是真正读懂了。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提及读书要“三到”,他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他认为,读书“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可见集中精力读书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