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赤心报国终不悔:
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先驱——丁文江
2022年07月11日
字数:2,129
版次:03

□龙悦


  

关注大西南矿产资源开发

  1914年2月始,丁文江在云、贵、川大地上往复考查,历时一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综其云南四川之行,除研究东川会理之铜矿,个旧之锡矿,宣威一带之煤矿外,曾作有路线地质图,表示地层及地质构造。曾特别研究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及二叠纪地层,采集化石甚多,一部分已经地质调查所研究出版。丁先生之工作,一方面改正法国人的错误,一方面建立滇东地层之基础,为后来调查之基。”
  丁文江此次旅行的主要目的,在于调查云南东部的矿产。当时中国是世界的主要产锡国之一,而个旧的锡产量占全国产量的九成以上。丁文江先后就个旧的地形、锡矿的分布、土法采矿炼锡的利弊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发表了数篇论文。
  早在丁文江第一次在云南调查旅行时,他就对当地的土著民族产生了兴趣。此次再赴云南,他就着手研究当地的土著人种。他用皮尺等简单的测量工具对当地少数民族人种进行系统地体格测量,然后加以分析研究,获得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并发表了《云南的土著人种》《四川会理的土著人种》等文章。吴定良先生在论及丁文江人类学研究时说:“人体测量学之价值全视其测量之正确而定……测量之结果又视分析方法而定。在君先生所采用之方法有三种,皆统计学上认为最精确者。此实国内用数量方法研究科学之先导也。”
  当丁文江从云、贵、川调查回来后,他用他亲身的体验和学识来整理《徐霞客游记》,并作详细的地图,还编撰《徐霞客年谱》,一面表彰徐霞客的重要发现,同时也订正他的《盘江考》《江源考》中的一些错误。1928年,丁文江整理校订的《徐霞客游记》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在该书的附录中附有徐霞客年谱和详细的地图。这部书的出版,可以说是丁文江对那位三百多年前的先人的最好报答。
  1929年,地质调查所决定组织力量对西南地区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并由丁文江担任总指挥,地质调查人员分数路赴西南。丁文江一行沿途均绘有详细的地形及地质图,对地质研究更是一丝不苟,获得了大量的资料。这次调查,对西南地区地质学、矿产、地理学及人类学的研究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次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历时一年,是丁文江生平最大的一次地质调查。黄汲清记述说,这次调查,“于泥盆纪、石灰纪、二叠纪,更有精细的、透辟的考查。将来西南各省这三纪地质研究,要以他的结果为基础。”
  丁文江自回国后,他的地质调查几乎没有中断过。他跋山涉水,历经艰辛,为中国地质学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还将在云南等地采集到的标本化石加以研究,并撰写论文寄往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从而获得该校博士学位。
  

为抗战准备而努力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紧接着,1933年,日军又染指长城一线。全国人民抗日呼声日益高涨。
  丁文江除向青年学生们发表演讲外还发表了一篇《假如我是蒋介石》的时论文章,对政府的对日政策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假如我是蒋介石,我的办法是:第一,我要立刻完成国民党內部的团结。第二,我要立刻谋军事首领的合作。第三,我要立刻与共产党商量休战,休战的唯一条件是在抗日期内彼此互不相攻击。”
  1932年11月1日,国民政府在南京秘密成立了一个“国防设计委员会”,丁文江被聘为该委员会的常务委员兼矿冶专门委员。国防设计委员会工作的主要目的为“按现代的战争需要,及本国之物资与形势,以制成整个的国防计划。”该委员会初期的工作主要是对与国防有关的财政、经济、资源等方面进行调查、统计与设计工作。丁文江作为矿冶专门委员,主要是对中国的矿产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和制定开发计划。
  1935年,日本不时在华北挑起事端,华北已十分危急。南京国民政府加快了抗战准备工作。当时政府正在积极加强战略交通线的建设,赶筑粤汉铁路中间没有完成的一段。丁文江参与了该铁路的设计工作,主要是解决铁路全线的煤炭供给问题。
  正因为这一问题至关重要,所以丁文江决定亲自去湖南调查粤汉路一带煤矿储量与开采现状。他特别注意到湖南湘潭谭家山煤矿的储量,因为那是粤汉铁路唯一的重要煤矿。但是根据以往的调查,这个矿的“煤系地层成一向斜层,煤层的倾斜度很大,施工困难。”丁文江要亲自去做更为详细的调查。当时曾有人劝他另派人去调查,但丁文江说:“我觉得此种任务关系很大,所以我要亲自去看看,方可使将来计划易于实行”。
  1935年12月2日,丁文江从南京出发到长沙。丁文江即向谭家山行进,沿途所见的岩层,他都仔细测量其倾角及走向。
  刘基磐先生曾转述湖南地质调查所王晓青先生的报告说:“到谭家山,他并不稍休息,即沿谭家山东侧田园,经苹塘曾家山冲,到东茅塘一带查询土窑情形……然年事已高的在君先生竟不畏艰苦,直到洞底,亲测煤系倾角及厚度,始行出洞。在君先生出洞时,衣服已尽湿。”
  12月8日,丁文江到了衡阳。因过度劳累,第二天,当人们发现他时,他已深度煤气中毒,生命垂危。后虽经医院多方抢救无效,于1936年1月5日逝世。
  丁文江去世时年仅49岁,他生前立有遗嘱:“死在那里,葬在那里”,根据遗嘱,他的遗体安葬在湖南岳麓山。对于丁文江的死,胡适曾有一段最好的文字:“在君是为了‘求知’死的,是为了国家的备战工作死的,是为了工作不避劳苦而死的。他的最适当的墓志铭应该是他最喜欢的句子:明天就死又何妨。只拼命做工,就像你永远不会死一样。” 连载三·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