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和《红楼梦》
2022年04月22日
字数:1,835
版次:03
王吴军
林语堂是自诩为“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学者和作家,他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比较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的语言学博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为少见的双语作家。林语堂对西方文化的洞悉和稔熟自不待言,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他也是撷英咀华。但是,在中国古典小说里,最让林语堂倾心折服、进而上升为一种浓烈的生命情结和重要的文学资源的,却是一部《红楼梦》。自从1916年在清华园任英文教员时认真研读《红楼梦》开始,《红楼梦》便成了林语堂常读常新的一部书。正是这种持续读《红楼梦》的经历,使林语堂不仅获得了语言和文化的营养,而且丰富了他的写作灵感。后来,林语堂写的《中国人的家族理想》《论泥做的男人》《家庭和婚姻》《小说》等散文和随笔,都和《红楼梦》有关。
随着林语堂对《红楼梦》的情感越来越深,他萌生了将《红楼梦》译为英文的想法,然而,他又担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会影响西方读者对《红楼梦》的兴趣和理解,所以,他决定直接用英语创作一部《红楼梦》式的现代小说,于是,林语堂便有了完成于1938年至1939年旅美期间的《京华烟云》。《京华烟云》是林语堂自觉借鉴甚至是直接参照《红楼梦》写成的长篇小说。关于《京华烟云》和《红楼梦》的联系,林语堂在《给郁达夫的信》中写道:“重要人物有八九十,丫头亦十来个。大约以红楼拟之,木兰似湘云,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玉,桂姐似凤姐而无其贪辣,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娘,阿非则远胜宝玉。”由此可见,这部洋洋洒洒70万言的《京华烟云》有《红楼梦》的影子。林语堂的大女儿林如斯生前曾为《京华烟云》写书评说:“《京华烟云》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至于此书写作的缘起,林如斯写道:“1938年春天,父亲(林语堂)突然想起翻译《红楼梦》,后来再三思虑而感此非其时也,且《红楼梦》与现代中国相离太远,所以,决定写一部小说。初两个月的预备期全是在脑中的,后来开始打算把表格画得整整齐齐的,把每个人的年龄都写了出来。几样重要事件也记下来。”《京华烟云》的确有着很浓重的《红楼梦》的味道,树立的红玉从小体弱多病,和阿非青梅竹马的,两小无猜的就这么长大了的,你情我愿,你侬我侬,红玉是喜欢古典文学的,阿非对于什么事情都是那么好奇,红玉在生命的最后时段也是肺痨,也是咳血,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也是焚烧了她的诗稿。这和《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情节是何等的相似。
1951年,胡适将他的十六回珍本《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请哥伦比亚大学做了三套显微影片,一套存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一套送给翻译《红楼梦》的王际真,最后一套就是送给了林语堂。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林语堂干脆开始了对于《红楼梦》的直接研究,他的《红楼梦》研究走的是以考证为主的路子,而且把重心放在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及其成书情形和文本评价上。林语堂做这样的学术选择,更多的应该是兴趣至上的意思,因为围绕《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和艺术问题,一向是见仁见智,纷争不断的。林语堂先是写出了6万多字的《平心论高鹗》,发表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9本,然后又写了《论晴雯的头发》《再论晴雯的头发》《说高鹗手定的〈红楼梦〉稿》和《论大闹红楼》等一系列文章。发表在台湾报刊的特约专栏。林语堂在《平心论高鹗》等文中所强调的是《红楼梦》后四十回不可能是高鹗所续,而是在曹雪芹残稿的基础上修补而成的,高鹗的功劳和成就不在曹雪芹之下。林语堂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真伪问题,引来了众多的质疑与反驳,不过,林语堂在研究《红楼梦》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小说家特有的对艺术感觉和创作经验的注重,以及企图将这一切融入文学考证用于解决作者问题的努力,为《红楼梦》的研究拓宽了思路。不管怎么说,林语堂对《红楼梦》的兴趣有增无减,他在台湾发表演讲、接受采访,《红楼梦》常常都是必定要说的重要内容。这种对《红楼梦》的迷醉似乎一直延续到林语堂的晚年。从林语堂的次女林太乙提供的资料看,在林语堂逝世的1976年,台湾的华冈书店仍然有林语堂的中文著作《〈红楼梦〉人名索引》出版。
林语堂曾说说:“欲探测一个中国人的脾气,其最容易的方法,莫过于问他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假如他喜欢黛玉,那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假如他赞成宝钗,那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有的喜欢晴雯,那他也许是未来的大作家;有的喜欢史湘云,他应该同样爱好李白的诗。”说起中国人的脾气,林语堂竟然拿《红楼梦》中的人物作比,由此可见他对《红楼梦》的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