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种业翻身仗 中国碗装中国粮
2022年03月16日
字数:2,565
版次:02
本报记者 张 柳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春种秋收,夏耘冬藏。小小的种子蕴含着生命的力量,见证时间轮转,催发万物生长。从每家每户的餐桌,到广阔富饶的田野,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
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贯彻落实种子法等,这为种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全面、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
甘肃是全国种业大省,一直期盼着能够建成种业强省。近年来,省级各民主党派、省政协专委会、政协委员也聚焦种业发展,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调研,立足数据与案例,通过撰写提案的方式持续建言献策。
做大做强种业 保障粮食安全
每逢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之际,粮食安全就会被提升到新的高度。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对粮食等农作物的增产增收起着关键性作用。“务必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确保‘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民进甘肃省委会在《关于做大做强我省种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中这样写道。
在中国种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省种业亦蓬勃向前。目前,甘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脱毒马铃薯、瓜菜花卉制种基地。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种子企业在河西走廊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外繁制种合作基地,外繁种子年出口额达1.5亿元左右,约占全国种子出口量的65%以上。
“立足于既有基础和优势,我省应进一步提升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能力,培养引进高端人才,构建强优势研发团队,购置高端仪器设备,提升育种创新能力。应在继续搞好常规育种的基础上,逐步向分子育种和分子设计育种迈进。还应不断做大做强种子企业,建立商业化育种机制,建立种子生产经营服务体系,促进种业国际合作。”省民进建议。
在做大做强我省种业的过程中,必须有效补齐短板。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推进我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提案》指出,我省优质种质资源存量少,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及新基因发掘利用不够,基地机械化、集约化水平低,全省种业企业尽管数量较多,但大多数企业弱、散、小,竞争力不强。
以河西地区为例,这里的杂交玉米制种企业和制种面积分别为118家、129万亩,但制种面积在5万亩以上的只有1家,50%以上的制种企业受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新品种研发能力弱等因素制约,仍以委托代繁业务为主。
对此,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建议,应强化种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如敦煌种业等重点龙头企业与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种业基地紧密对接,并支持企业承担科研攻关任务,推进重点育种项目协同和研发应用一体化,形成推广应用和种业创新良性循环。
创新引领发展筑牢种业根基
张掖,地处河西绿洲精华地带,这里水光热条件优越,灌溉农业发达,平坦辽阔的沃野之上,制种业蓬勃发展。以张掖甘州区为例,玉米制种面积长期稳定在60万亩左右,年产玉米种子3亿多公斤,玉米制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2%和40%,“张掖玉米种子”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张文智、高云虹委员不约而同指出,我省是种业大省,不过从全国范围来看,玉米种子虽然品种多,但真正优异、有突破性的品种还远远不够。张掖制种业发展潜力巨大、专业人才队伍成熟,希望能在张掖建立玉米种业研究院,进一步提升玉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此,两位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在张掖设立玉米种业研究院的提案》,希望由省科技厅牵头,充分利用张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张掖市玉米原种场技术资源和土地资源优势,推动基础性源头创新和商业化应用创新“双轮”驱动发展。
除张掖市外,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全省各地各级农业科研单位也已具备了稳定的科研基地和基础设施。但也要看到,部分科研院所在具体工作中,仍存在着已成为经费困难、人才引进不畅、体制机制不顺等困境。
民盟甘肃省委会在《关于优化种业科技体系创新的提案》提出,应实施国审和省审新品种后补奖励及制种保险费财政补贴政策,落实种企用地、用水、用电和高新技术种企税收优惠政策。将科研育种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每年从财政支农专项中安排资金,支持现代种业提升发展。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源投向种业,引导政策性银行加大对种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针对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和完善体制机制等问题,省民盟建议,应鼓励科研人员创办、协办、领办、合办种子企业、专业合作社或个人科研工作室,将收益用于改善研发条件和建立激励制度。同时,尽快实现科研人员能够在保留身份和待遇的前提下进入种子企业,允许技术入股参与创办企业。从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综合试验站两个层次构建全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并通过产业体系建设,优化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
推进基地建设 保障良种供应
种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种子基地则是保障农业用种安全的基础。当前,我省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和重要的马铃薯脱毒种薯、蔬菜花卉种子生产基地,确立了我省国家级玉米种子基地地位,成为全国现代种业三大核心基地之一。但是,种子基地建设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连作障碍问题尤为突出。
省民盟在调研中发现,我省制种基地平均连作时间在10年以上,局部达到30年之久。长期连作导致土壤养分过度消耗,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失衡,病虫害发生日趋加重。对此,省民盟在《关于提升种子基地建设水平的提案》中建议,应积极争取国家将河西走廊国家级玉米种子基地纳入全国轮作试点范围,通过有机肥代替化肥、轮作倒茬、栽培绿肥等技术手段,探索解决连作导致的耕地质量下降和农田生态问题。还应加大对玉米制种连作障碍土壤生态修复、玉米制种水肥一体化管理、玉米制种单粒播种及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研究推广力度,探索解决连作带来的种子质量和产量下降等问题。
“我省制种基地亟待加强标准化建设。具体来说就是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行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种子的生产。对不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的制种基地进行提升改造,同时鼓励制种企业通过土地流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的方式,建设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郭倩峰委员表示,只有建设了标准化的制种基地,才能为后续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种子生产奠定坚实基础,持续保障良种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