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故里碾子坡
2022年01月28日
字数:1,562
版次:03
□ 梁长生
陕西省长武县碾子坡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具体点讲,长武碾子坡是周祖故里。
胡谦盈说:“从考古成果来看,目前为止,碾子坡是一个最重要的先周文化遗址,年代最早是它,现存遗址中内涵最丰富的也是它,周人最早的聚居地就是碾子坡。”胡谦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她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队、安阳队、丰镐队和泾渭队队长。她领导和主持晋南、豫东和泾渭三个地区的考古调查,以及丰镐都址、安阳殷墟、陕西省碾子坡等重要文化遗址的大规模发掘研究。
碾子坡在今天的陕西省长武县冉店镇。1980年至1986年,由胡谦盈领队的中国社科院泾渭考古队在长武碾子坡先周文化遗址群进行考古发掘,开创了我国先周史研究的一个新纪元。2014年,碾子坡被定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认定碾子坡是和丰镐、周原、殷墟同样重要的夏商周古迹。
据泾渭考古队研究发现,目前发现的先周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泾河、渭河流域。已知的文化分布范围大致为:北界达到甘肃庆阳地区;南界在秦岭山脉北侧;西界在六盘山和陇山东侧;东界的北端在子午岭西侧,南端以泾河和石川河之间为界。全区南北长300多公里,东西宽200多公里,其地域大致相当于今天陕西省咸阳、宝鸡地区以及甘肃省庆阳、平凉地区的东半部。
据史书记载,周人由邰地迁至彬地的路线为:周祖不窋带领族人从今天的宝鸡一带沿关山先抵达泾河流域的崇信,再由崇信沿汭河止泾川,辗转之庆城扎根,教民稼穑,逐渐扩大其势力范围。因为处于戎狄之间的庆城经常受到戎狄侵扰,为避免战事不窋之子鞠陶、其孙公刘在扩大势力范围的同时逐渐南移,并设北豳国与南豳国。北豳国包括今天的陇东大部分地区,南豳国包含了今天的长武、彬县、灵台、麟游、旬邑及淳化的部分地区。
碾子坡是周祖故里,源于它有三个独立性发现。
初次出土了先周时期的农作物遗留“碳化高粱”。据考古资料记述:“碾子坡高出住屋基地和灰坑的壁龛里以及已残破的陶尊内发现一些碳化粮食”,经鉴定,这些碳化粮食为距今3000多年前没有去皮的碳化高粱,这一发现把中国种植高粱的历史向前推了上千年。
出土了周人迁岐以前铸造属于铜制礼器中的“重器”——大型铜鼎。出土的两尊铜鼎,其中一尊乳纹鼎重约10.3公斤,是迄今发现年代较早的青铜重器之一。出土的一件铜瓿上的鸟龙纹首尾衔接,以云纹为地,纹饰清晰,造型精美。
碾子坡三件铜器出土于先周墓葬。虽然没有铭文,但它是最早的实物,是跟司母戊鼎有着同样的价值的国宝。
出土了迄今为止数量众多、已知年代最早的先周文字甲骨文。胡谦盈说,“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今天的陕西省长武县、旬邑县和彬县一带,在中国古代称南豳地区。相传周人早期居住地及其都邑——周先王‘公刘居豳’的地望就在那一带”。
《史记》中周人族系第二人,不窋生活在戎狄群体之中,一方面指出,不窋时代“去稷不务”,另一方面又强调,周道之行的原因是不窋的孙子—公刘时代实行“务耕种、行地宜”的结果。
先看看周人世系序列:
后稷(姬弃)—不窋—鞠陶—公刘(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逾—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前1045-前1043)。
胡谦盈指出,“碾子坡先周文化早期陶器群迄今不见于歧邑和丰邑等地,说明它的年代略早于古公亶父时期”。
据考证,碾子坡周遗址群生活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相当于略早于古公亶父时期的殷墟武丁时代。从周世系表来看,每位统治者在位时间最长也就是20年时间,按照平均每位统治者在位15年时间计算,周武王姬发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046—公元前1043,从周武王到其先祖公刘时期中间有11位统治者。历经165年,这样推算,公刘时期也就相当于公元前1211年。这与碾子坡先周文化遗址的时代正好相符。
可以想象,3000多年前在公刘统领下的碾子坡,男人们顶着烈日在田间辛勤耕作,女人们采桑织麻后看着日头天色为一家人准备饭食。田间、坡头、农具、土地、植物、牲畜、家禽,这一切书写出先民农耕时代丰富多彩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