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山丹峡口古城
2022年01月24日
字数:1,379
版次:03

□刘志宏


  明朝中晚期内阁首辅杨一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途径山丹峡口关寄宿,留下《山丹题壁》一诗:“关山逼仄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为山丹古城增色不少。
  据记载,山丹峡口历史记载最早起于汉代,称泽索谷。刘昭帝(刘弗陵)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为防御匈奴入侵,置日勒都尉,屯兵设防,移民屯田。明清时期扩大防卫,属山丹卫管辖。峡口古城面积约19万平方米,开南、北门,有瓮城,北门外有外城,四周有护城河。这座古城和东北边的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严密的防守措施。城中有过街楼,上书“威震乾坤”的匾额。过街楼因年久失修,看起来比较沧桑。峡口古城地处焉支山余脉和北部山峰夹持的峡谷当中,地理位置非常险要。
  峡口古城是甘凉古道上至关重要的
  一处古城关隘,肩负着官吏接待、军粮供给、通邮通商等职能,政治、军事、文化地位十分突出。唐时,这里设和戎城。明、清时期,峡口关皆为设防、商旅和驿传重地。各朝代去往西域的车马人等,历经此地,必须经过此处关隘。据《重刊甘镇志·兵防志·军制》记载:“明代山丹卫原额兵六千七百七十名,实际一千五百五十一名”。《重刊甘镇志·兵防志·堡寨》记载:“山丹卫领堡一十有六”,而“石峡口堡”一堡就有“轮戍兵常额二千二百二十八名,实在兵七百二名,其中骑兵六百三十七名”。由此可知,驻守峡口的实际兵员主要以骑兵为主,是山丹卫总兵员的近一半,有着较强的战斗力。峡口古城除了军事作用,还负责邮传递运。峡口古城中曾设硖口驿,峡口驿置甲军40名,骡马21匹,车牛23辆,专司邮递。峡口古城东、西10里的地方分别设停云铺和丰城铺,专门负责邮传急递,直至清朝。如今,这里的古营盘、硝堆、敌角墩、栈道、古长城、烽火台、接官厅等遗址清晰可辨,影射出当时峡口城屯兵设守、刀光剑影、风烟如云的古驿景象。
  峡口古城有“甘凉咽喉”之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刑部郎中陈棐巡视河西防务,途径峡口古城,见此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写下“锁控金川”四个大字,并嵌刻于巨石之上,其字大如斗,现已成为峡口古城的一处人文胜迹。清末左宗棠率部收复新疆,途径山丹的时候,曾手书“周小泉故里”,刻石立记于山丹小东门之外。如此险要的关隘,自然少不了历史上许多名人驻足,张骞、霍去病、哥舒翰、赵破奴、唐玄奘、陈子昂、王允中、林则徐等,都在这里或战斗、或戍边、或路过歇息,让峡口古城产生了许多传奇的故事。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戍边将士,守卫着祖国的西陲边疆,为这片土地的安定团结作出了贡献。
  清末关于峡口驿的资料显示,当地除驻军外,有居民79户,399人,却有“代、贴、脱、车、翟、房、唐、李、杨”等40多种复杂的姓氏。居民大都为历代随军家眷,他们皆为军户,不事农耕,子女长大除当兵外,大部分人专做饮食、贸易等生意。城内街道两旁开设馆堂、店铺,共有十大字号店铺。根据峡口古城遗存的文化实物考证,这里还曾制造马具和生产芒硝,用来熟制加工动物皮革。这些都与长期驻军有关,应该是历史形成的货源供应市场。
  历代文人学者,赋吟峡口古城的诗词歌赋有30多首,其中唐代诗人陈子昂“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明代岳正“石峡嵯峨胜禹门,万年古迹到今存。两山张掖如鸾峙,一水中流似马奔”;清代诗人谢历“塞鸿飘渺长空远,羌管悠扬野草秋”等脍炙人口的诗句,千百年来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