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
2022年01月20日
字数:1,294
版次:09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甘肃省委员会副主委,省科技厅副厅长 葛建团
从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来看,优势传导不畅、需求响应能力不足、产业集而不群相互作用,制约高质量发展成效。具体表现在:一是科技创新相对优势体现不充分。以兰州大学、中科院兰州分院和1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主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长期深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核物理、生态环境、文物保护、固体润滑等领域积累了领先的产业前端优势。但受限于省内产业吸收、消化能力不足,缺少从科学发现到应用的再创新,新原理、新技术对产业的催生和重构、重塑功能发挥不充分。二是政产学研用金融通协同水平存在差距。科技计划与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关联性不足,产业专家参与项目凝练、生成和评价不够充分;行业主管部门在技术趋势的识别、提出环节弥补“市场失灵”作用不明显;行业间条块分割,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较少,平台间的功能定位和融通互补不够,分散了有限资源;传统科研活动“基础研究—中试熟化—产业化”的线性路径偏重科学性研究,产业需求在研发源头的嵌入程度不确定;产业共性技术突破涉及多主体,研发设备通用性强,政府牵头,“出钱、出地”建设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鲜有探索。三是产业链创新活力不足。我省企业创新主动性出现弱化趋势,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需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力量集中在转化前景明确的工程技术类研发,面对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链主企业在技术识别、决策机制、力量调动等方面存在短板;链主培育产业生态和发挥集聚效应不明显,亟需链主以开放、包容、合作的担当,肩负起策源、集群的发展责任。
当前,我省传统产业发展动力减弱,新的产业竞争优势还在形成之中,迫切需要创新链产业链双向协同,破解难题,疏通堵点。建议:
1.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拓创新链推动产业链。增加科技投入,强化技术积累,从全产业链角度梳理技术瓶颈,开展“卡脖子”关键技术清单征集,创新科研攻关组织模式,精准匹配创新要素。强化我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本土产业的联动,加强颠覆性技术识别,围绕创新优势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项目。加强重大需求解决过程回溯,深化对“需求牵引创新、创新推动发展”的规律性研究和掌握。
2.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领产业链拉动创新链。构建形成从产品确定研发、从企业确定创新、从产业链确定创新链的科技供给倒逼机制。提高企业对科技计划项目的决策度和参与度,与高校院所共同凝练技术需求、设计研发任务、组织项目实施。组建创新联合体,破解产业“集而不群”,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圈面联动效应,塑造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高校院所积极参与、辐射带动中小微企业成长发展的创新生态群落。
3.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激活创新体系效能。按照“上下衔接、差异布局、协同联动、体系发展”的思路,推进创新平台整合重构,在优势领域培育国家级创新平台。围绕推进黄河战略实施,打造黄河流域(甘肃段)创新集群,支撑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开展玉米种质创新行动,振兴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赋能重点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