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争先进位
2022年01月20日
字数:2,226
版次:04
本报记者王 钊
“坚持强工业,联合打造现代产业体系”“聚焦产业打造人才链,促进科技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落实‘强省会’战略,重振兰州辉煌”
“把牛羊肉果薯菜六大特色产业打造成富民强县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
不久前召开的省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要紧扣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认真贯彻落实“三新一高”导向,大力实施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行动,统筹经济与生态,统筹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与安全,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赢得先机主动,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争先进位。连日来,参加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省政协委员们围绕“四强”行动,积极建言献策,支招出力。
强工业为甘肃发展提供硬支撑
产业兴则百业兴,工业强则经济强。产业链长、带动性广、吸纳就业作用强等特点,决定了工业注定成为我省的强省之基,富民之源。“面对我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规模较小、‘原’字头产业多等省情实际,迫切需要系统谋划实施固本强基、转型升级、数字赋能工作,全力构建绿色协同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省政协委员、省工信厅厅长臧秋华说。
他建议,要以固本强基为根本,深入推进延链补链强链行动。下大力气挖掘传统产业厚重优势,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以转型升级为驱动,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以数字赋能为突破,加快工业和信息化融合步伐。加快“数字甘肃”建设,全面打造“一带一路”信息制高点。
“甘肃提出的强工业战略与建设制造强国的国家战略高度一致,也特别符合甘肃省情。对于甘肃来说,实施强工业战略,就是抓住了推动甘肃经济跨上新台阶的关键。”省政协委员、兰州和盛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夏祥说。他认为,要通过延链、补链,进一步做大做强具有传统优势的重装、化工、冶金等甘肃传统产业,形成优势产业集群。要充分发挥甘肃区位、自然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
强科技更好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对于引领甘肃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意义非同寻常。强科技,政府要主导。张鸣实委员建议,要强化对创新的引导,支持建立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和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支持企业建立创新联盟协同创新,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
强科技,企业是主体。党锡江委员建议,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行高新产业项目申报“直通车”制度,优先审批,支持高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在招商引资中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导向,围绕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前沿科技转化和绿色低碳等产业,按照“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原则,积极引进对全省产业发展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
强科技,人才是主力。刘皓洁、李公平、李平等委员建议,要对引进和培养的人才在待遇、保障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支持,调动年轻人才的干事积极性,更好的留住人才。
强省会 打造带动省域发展的强劲引擎
群雁高飞靠头雁。省会兰州强了,就如同引领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有了一个动力强劲的火车头。作为省会城市,兰州市在行政资源、人才资源、科技资源、金融资源等多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努力成为牵引省域发展的引擎,兰州责无旁贷。
唐浩漩委员建议,抢抓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建设兰州多式联运中心,加快兰州半小时、一小时经济圈建设,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集中发展要素,推动兰石化等大中型企业上新项目。
兰西城市群是国家批准的19个城市群之一,崔景瑜委员建议,兰西城市群发展要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区域内城市间的融合、协调发展,提升人口聚集能力,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阎晓辉委员和李金田委员认为,“强省会”要注重提升城市硬实力,重视兰州的形象品牌建设,巩固“全国文明城市”成果,加强体育场馆、公园绿地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兰州整体形象。
强省会,离不开兰州新区的发展。李广委员建议,兰州新区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加快动能转换、打造实体经济高地、构建产业协作新格局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塑造发展新优势,提升产业聚集度和核心竞争力,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强县域百花齐放才是春
没有兴旺的县域经济,就没有发达的省域经济。县域经济强劲增长起来,就能支撑起全省的经济增长。根据《甘肃县域和农村发展报告(2021)》分析,全省县域经济整体呈低速增长,且区域间差距进一步拉大;县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旧突出。
“当前,甘肃正处在由特色农业大省向特色农业强省加速转变的战略机遇期,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加快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恰逢其时。”省政协委员、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建议,甘肃省应大力构建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为强县域行动提供有力支撑。
每个县的自然环境、资源优势都不相同,决定了各县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选择最适合自身条件的发展策略和发展路径。“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从我省实际出发,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施策,努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繁荣兴旺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张建平委员说。他建议坚持区域经济特色化,重点发展优势产业,选准优势,重点突破,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围绕优势产业创名牌效益,实现从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竞争优势的过渡转化。要突出地方特色,打造特色规模农业生产基地;要突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要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建设旅游休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