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土豆到大产业的“蝶变”之路
2025年05月09日
字数:5,778
版次:03
李 斌

李斌 一九六七年生,陕西清涧人,中共党员。一九九〇年七月参加工作,理学博士。先后在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政府,甘肃省庆阳市政府,甘肃省定西市政府、定西市委、定西市政协工作,现任甘肃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历史上曾有“陇中苦甲天下”之说的定西市,是国家“三西”扶贫主战场,也是中国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标志性地区之一,但定西也是马铃薯最佳适种区之一。面对贫瘠的黄土地,勤劳的定西人民硬是把马铃薯做成了大产业,有效保障了贫困农民稳定脱贫,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精准脱贫共赢。
每到盛夏时节,定西农村地区的层层梯田间,点缀着马铃薯苗开出的小白花,煞是喜人。“洋芋开花赛牡丹”,是陇中人对马铃薯的特殊情感和偏爱,马铃薯帮助陇中人民解决了温饱,战胜了贫穷,实现了小康。马铃薯见证了陇中人民艰苦奋斗的过去,又承载着他们产业振兴的希冀。到如今,马铃薯已经发展成为上百亿元的大产业,创新发展势不可挡,定西已实现由“中国马铃薯之乡”到“中国薯都”的跨越式转变。
近年来,定西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建基地、强品质、补短板、延链条、提效益,加快构建集种薯繁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化加工、市场化营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定西成为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全产业链发展成效明显。
从“温饱薯”“救命薯”到“定西名片”的华丽转身
改革开放之前,生活在定西的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但定西人民战天斗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勇敢斗争,马铃薯在这一阶段帮助大家度过了荒年,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是“救命薯”;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末,在定西干旱少雨、靠天吃饭的情况下,马铃薯依然是家家户户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主食,伴随我们直到1999年整体解决温饱,被大家称为“温饱薯”;进入21世纪,从“洋芋工程”的实施到“中国薯都”的打造,定西坚持把马铃薯产业作为首位产业。2021年全市马铃薯产业收入达到212亿元,马铃薯产业也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成为全市产业链条最完整、农民从中受益最多、发展潜力最大、国内外影响最深的农业支柱产业,马铃薯成为名副其实的“脱贫薯”“致富薯”,更成为定西的“金色名片”和“闪亮招牌”。纵观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史,可以分为自给自足、产业培育、快速发展、全面提升、转型升级五个阶段。
自给自足阶段(1995年以前),这一阶段,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在100万亩左右,占当时粮播面积的10%左右,总产量100万吨左右,加工仅限于家庭小作坊式的粗淀粉、粉丝粉条,加工率占不到总产量的1%。马铃薯主要用于解决定西人民群众温饱问题,是典型的“温饱薯”。
产业培育阶段(1996—2002),这一阶段,当时的地委、行署认真总结多年来农业生产中的经验和教训,明确提出了“三个顺应、三个遵循”的指导方针,把马铃薯产业列为全区第一大支柱产业来开发,各级政府成立了马铃薯产业开发领导小组,设立了产业发展办公室,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2002年,马铃薯种植面积290..62万亩,产业总产值达15..68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的纯收益由1996年的85元增加到326元,增幅达2..8倍。
快速发展阶段(2003—2007),从2003年开始,定西市委、市政府按照“立足全国,着眼世界,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经济”的思路,组织编制了《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特色优势产业链规划》,2006年,定西市提出实施马铃薯良种工程,制订了《定西市2006—2008年马铃薯良种工程发展规划》和《定西市马铃薯良种工程项目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方案》,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2007年,马铃薯种植面积316.57万亩,产业总产值达26..7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的纯收益由2003年的339元增加到480元,净增141元。
全面提升阶段(2008—2013),这一阶段,全市围绕打造“中国薯都”,着力提升马铃薯产业开发层次。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0多万亩(其中良种基地130万亩),总产量500多万吨,马铃薯精淀粉及其制品生产能力45万吨,使定西成为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全国马铃薯三大集中产区之一。2013年,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19.84万亩,马铃薯产业总产值105亿元,农民人均产业纯收入增加到86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
转型升级阶段(2014年至今),这一阶段,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薯都”的战略目标,着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强化措施、靠实责任、扎实工作,推动马铃薯产业由低层次扩张向高端化发展迈进,全力加快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定西市委、市政府出台了《2016—2018年马铃薯主食产业开发实施方案》《定西市脱毒种薯质量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以全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为基础,着力推动种薯产业升级,力求在良种繁育、精深加工、市场建设、园区建设、科技创新和“定西马铃薯”品牌效应的使用放大上取得更大突破。尤其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大力推行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村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进”产业扶贫模式,让贫困户精准参与到马铃薯良种繁育、种植、加工、仓储、销售等产业发展全过程,实现了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的双赢。
资源优势是“孵化器”
定西地处东经103°52'—105°13''、北纬34°26'—35°35'的区域内,海拔在1420—3941米之间,是青藏高原下延区与黄土高原抬高延伸区交会地带,复杂多样的地质地理和地形地貌特征决定了气候类型的多样,为马铃薯不同类型品种的区域化布局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南部高寒阴湿区,由于海拔高,气候冷凉,是马铃薯脱毒种薯和良种扩繁的最佳区域;中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半干旱区,主要适宜高淀粉型马铃薯和优质菜用薯生产;在洮河、渭河、漳河流域的河谷川水区主要适宜早熟菜用型和加工型马铃薯的生产。干旱少雨但与马铃薯生长雨热同期的气候资源,为马铃薯块茎膨大和品质提升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市年均气温5.7℃—7.7℃,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
16..1℃—19.8℃,≥0℃的积温2582.6℃—3257..4℃,≥10℃的积温1729..2℃—2616.7℃,无霜期109天—162天,年降水量350毫米—600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降水规律与马铃薯块茎膨大期相吻合,雨热同期,生长期内日最高气温≥30℃的天数很少,既有利于马铃薯增产,也有利于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同时有利于抑制马铃薯病毒病的蔓延和加重,减缓了马铃薯品种和品质的退化速度。
较为充裕的耕地资源和较好的土地条件,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定西全市耕地面积为1218.6万亩,耕地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力中上,保水保肥和透气性适中,大部分土壤富含钾元素,特别是590多万亩梯田,农田环境条件较好。南部高寒阴湿区土壤以黑垆土为主,有机质含量在1.5%—3%之间,土壤肥沃,马铃薯单位面积产量高;中北部半干旱区土壤以黄绵土为主,有机质含量在1%—1.5%之间,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和提高商品率;河谷川水区土壤以黑垆土为主,还有少量红黏土和沙壤土,有机质含量在1%左右,由于热量充裕,非常适宜菜用型马铃薯早种早上市和加工型马铃薯生产。这些优越的土地资源,为生产优质马铃薯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基于特定的自然气候和农田环境条件,定西所产马铃薯个大、质优、色白体圆、薯皮光滑、薯形整齐、口感醇香、干物质含量高、耐运耐藏,是加工马铃薯淀粉及其制品的上好原料;据检测,定西所产马铃薯块茎中干物质含量为24.1%—30.7%、淀粉含量18.97%—24..25%、蛋白质含量为1..18%—2.44%、糖类1..5%左右、矿物盐类1.1%左右。定西以其独特、优异的资源优势成就了“定西马铃薯”的美名。
区位优势是“传感器”
定西地处甘肃中部,是“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地处兰西城市群、成渝经济圈战略腹地,距省会兰州98公里,素有“兰州门户、甘肃咽喉”之称,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和新欧亚大陆桥必经之地,已成为兰白都市经济圈、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辐射区和中国西部交通的重要交汇点。陇海铁路、兰渝铁路、宝兰高铁和G30连霍高速、G22青兰高速、G75兰海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通定、定临、陇漳、S10白西高速一期4条地方高速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定西支线机场、临洮军民合用机场、兰州至临洮城际铁路、陇海线定西城区段改线工程等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八通十六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政府推动是“压舱石”
在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定西市成立了由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马铃薯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产业工作,坚定不移地把马铃薯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一产业来抓,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党委、政府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全力培育壮大马铃薯产业;建立健全了市、县两级马铃薯产业工作机构,成立了马铃薯主食产业开发联盟、种薯行业协会、淀粉行业协会等组织,全力推动马铃薯及其制品行业管理、技术服务、信息发布、试验示范等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中国薯都的意见》《定西市"十三五"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稳步发展三年(2020—2022年)实施方案》《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定西市“十四五”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大力推进定西宽粉产业开发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把马铃薯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战略性基础性主导产业,持之以恒推动产业发展。良种繁育体系是“新引擎”
以全国第一批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为契机,立足资源禀赋,发挥区域优势,加大良种扩繁力度,形成规范完善、全国领先的脱毒苗、原原种、原种、一级种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安定区、渭源县建成马铃薯脱毒基础苗生产供应中心,应用推广椰糠栽培、雾培技术等多项马铃薯原原种繁育新技术,从源头上提升马铃薯品质。培育发展种薯生产企业34家,年产脱毒种薯200万吨以上、原原种12亿粒以上,主要有陇薯系列、定薯系列、新大坪等本地繁育品种和青薯系列、冀张薯系列、大西洋系列、希森系列等国内外引进品种,脱毒种薯销往内蒙古、四川、贵州等10多个省区,出口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埃及、尼加拉瓜等国。2021年,全市建成马铃薯优质种薯扩繁基地102.31万亩,其中原种繁育基地10.21万亩、一级种薯扩繁基地92.1万亩,生产原原种12.41亿粒。标准化种植是“推进器”
着眼打造区域性特色优势标准化生产基地目标,探索推行农机农艺结合,大力推广机械化整地、施肥、起垄、覆膜、播种、防病(虫)、收获七位一体的现代农业耕作技术,形成“脱毒种薯+黑膜覆盖+配方施肥+统防统治+机械化耕作”的生产体系。持续优化种植布局,形成洮、渭、漳河流域河谷川水区优质菜用型和加工专用薯、南部高寒阴湿区优质菜用型和脱毒种薯、北部干旱半干旱区高淀粉型和优质菜用型三个特色鲜明的区域化布局生产基地。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其中标准化种植占种植总面积的80%。2021年,全市种植马铃薯300.81万亩,标准化种植达到240万亩;建成万亩以上基地21个29.3万亩,千亩以上基地149个26.5万亩;加工企业对接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落实订单生产,建立加工原料基地29..75万亩。精深加工是“加速器”
全市已建成万吨以上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32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16家,加工能力达86万吨,主要涉及全粉、变性淀粉、膨化食品、主食产品等加工制品,初步培育形成“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主食一休闲食品”的加工链条。抢抓国家主粮化战略机遇,研发生产马铃薯馒头、面条、糕点、饼干、馕、方便粉丝等主食产品,开发了马铃薯“108将军宴”和“70华诞宴”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美宴席,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2021年全市加工各类马铃薯制品15.72万吨。坚持把加快发展“定西宽粉”产业作为马铃薯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的重要路径和工业化引领农业产业追赶发展的突破口,以马铃薯鲜食粉加工、包装、销售为主,构建全新发展赛道,打造“定西宽粉”公共区域品牌,推进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工业化发展、品牌化营销,促进马铃薯产业延链发展、产值扩张、产业增收。贮藏营销是“减压阀”
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聚合引领作用,加快打造农特产品收购、储藏、加工、销售的全链条发展模式,建成临洮康家崖、陇西文峰、安定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安定巉口、渭源会川、岷县梅川等6个较大规模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培育中小型市场50多个,发展从事马铃薯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521个、家庭农场105个。在大型网络零售平台开设的马铃薯及其制品销售网店达260多家,2021年马铃薯及其制品线上销售持续走旺。以“仓前仓后配套、线上线下融合”为方向,加快构建“恒温库+贮藏库+窑(窖)群”的多元化贮藏体系,引导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改造升级贮藏设施。全市已建成各类贮藏窖(库)95万座,贮藏能力突破375万吨。科技支撑是“加油站”
依托科研院所和企业建成甘肃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变性淀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马铃薯与特色果蔬速冻和精淀粉加工等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变性淀粉工艺与应用重点实验室、1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马铃薯重点生产加工企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覆盖。不断加强马铃薯生产标准体系,制定马铃薯地方标准25项。在做大淀粉、全粉等初级产品的基础上,支持重点企业生产马铃薯膳食纤维、薯蛋白等中间产品,并逐步延伸到医药、化工等高端行业领域。品牌优势是“辐射源”
加快合格证、产地准出证、可追溯标识管理为主的“两证一标识”推广使用,有效期内马铃薯及其制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53个,其中无公害产品认证7个,绿色食品认证41个,有机农产品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个。定西马铃薯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全国十大魅力农产品、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100品牌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定西马铃薯入选第二批中欧地理标志产品、2021年第三批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目录,“定西粉条”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安定区创建为全国马铃薯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和第一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临洮马铃薯获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渭源种薯”等5个产品获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记注册,“清吉”牌马铃薯精淀粉获国际金奖。2008年以来连续举办14届“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连续12年参加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有效提升了定西马铃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中国马铃薯之乡”到“中国薯都”的发展历程中,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定西马铃薯产业的影响力逐步提升,定西交出了一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圆满答卷。展望未来,蓬勃发展的马铃薯产业,将为定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磅礴的奋进力量。
定西,正在奋力谱写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原文刊登于《人文甘肃》第十辑)